阳明心学与孙子兵法:破心中贼如破山中贼

2018-08-05  本文已影响0人  那春生
阳明心学与孙子兵法:破心中贼如破山中贼

【一】

王阳明是大哲学家,也是大军事家,智谋难测、用兵如神,同代人评价他:“尤智计绝人,用兵最神秘。”

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阳明在江西、广东平定反贼途中,写信给弟子,其中提到一句广为人知的话:“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接着写道:“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这句话给我们一个极妙的启迪:心场如战场,修心如用兵,破心中贼可如破山中贼。王阳明是心学宗师,用兵时又将孙子兵法灵活运用到极致,那么可否以兵法修心?《孙子兵法》可否作为一部修心圣典?阳明未多言,但他的身份和他的话,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暗示。

而观之《孙子兵法》,确是如此。《三国志》中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心战之所以可行,正在于心可攻守。

王阳明的“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这等豪情气概,又让人想到径山禅师的那句话:“学佛乃大丈夫事,非王侯将相所能为。”无尽妄念如贼,攀缘我执如贼首,从光明本性中透出的万千缕光如平贼之兵马;你的灵觉反照之意志,如横刀立马的大将军。

再能通修心兵法,便有望建浮生最大的功业——觉悟。

【二】

《孙子兵法》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心者,则正是人生之大事,佛家称为出离生死,根本法门也正在一个觉察。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人的心念和状态也是时时处处在变化的,所以“兵以诈立”“兵者诡道”,要以无法为有法,根据当下状态采取相应的方便法,不变的只是“止”之制心一处与“观”之如如觉察的大原则,至于止于何处与观于心念还是觉受,则需随应当下得宜。想以一法应对所有情况是落法执,必落僵化与不相应,不仅无效还更添系缚。佛家八万四千法门,皆为对治不同情况,一切法门皆是方便法。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谓之神。”此为用道正法,心道物道皆归一道。《易传》所谓“神无方而易无体”、“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无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变通,为大道真髓。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何为修心的谋略?一切谋略都是基于见识而谋划路径,两者一道一法。于修心便是先立万法空相而又了了分明的正知见,再遵循止观双运、定慧等持的正法门。伐交、伐兵、攻城都是与自己的心念欲望搏斗,一层比一层严重,努力忘记、排斥、压制等便是,都是看似有用实则加剧、永不能解决根本的下策。“围地则谋”,迷人之心皆是围地。

止法的要点是系心一处而使万念自然俱息,观法的要点是如如觉察不干涉而使心念自然生灭,都是不动干戈的无为法,乃得修无为之大道。如此便是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此外,“兵之情主速”,兵贵神速,觉察要及时,否则就被绑架而起造作,经云“念起即觉,觉即不随”。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正知见要尽量知道得多,对自心真妄及其本性与运作要尽量了解体察得通透,才能加大取胜的可能。世间那些混沌无知、冥行妄作的人,就是不知己不知彼的无算者。所以说“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道人之姿与众生之态,都在里面了。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先创造自己不可战胜的条件,再等待敌人可以战胜的机会。不可被战胜在于自己,老子所谓“自胜者强”,佛家所谓“佛不渡人、唯人自度”。可战胜在于敌人,需要等到机缘成熟,不可强求,强求即落入妄,所以说可知而不可为。一句话: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藏于九地之下的守,是老子“致虚极、守静笃”那样的涵养真性、保任本性,动于九天之上的攻是高明的见地和观照的格局。有如此的心态和姿态,自己这颗心才能不失守溃败,最终的觉悟才是可期的。守是因为兵力不足,心力还弱时可偏重修止修定;攻是因为兵力有余,知见若领先修为,可以观照之法主动出击。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正兵当敌,奇兵取胜,一切皆在奇正调配的无穷变幻之间。修心之正,就是老老实实参悟做工夫,奇则是懂得寻找能让自己得到点化的机缘。古时修道者往往喜欢行游,并到处参访求教于高人,也广泛博览于群书,这都是在出奇兵。因受点拨、读到经典中的某句话、甚至被一件毫不相干的小事刺激到而开悟的人,古来不可胜数。修心,要善于守正,也要善于出奇,两者结合才能事半而功倍。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不责于人,六祖慧能大师所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所谓是非对错,都是不如如、动了心,乃知见和修为不足的体现,所以应在自身上下工夫。求之于势而任势,“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人的心念也有安时、危时、圆时、方时,心念的流动也相应变化成势。所谓任势,就是佛道的随缘顺势,如如观照即为见势随势。转木石者是你,也就是心中有个主宰,这主宰便是你对道和自性的觉知洞察。六祖所谓“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法华经是佛书还是魔书,人所做是佛事还是魔事,都在有没有这主宰。“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这就是老子的上善若水。念之流动如水,或宽或细、或直或弯、或平静无波或惊涛骇浪,只有心虚下深沉,才能存得住水,才能流得到道境之海。避实击虚,人往往所见和争抢的都是实处,于是只能在悖道的死胡同里撞个头破血流。高下之辨,虚实之察,道门之所在;避高趋下,避实击虚,道枢之所在。

综合来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以道为向,以法为用,才能主宰最后的成败。悟道明心,惟此一途。

以上为我之洞察,对于兵法与修心,抓的是根本处,于全体则只是抛砖引玉,有心人自可深入探求。王阳明说“兵贵善用,岂在徒多”,这又告诉我们,一门深入即可成就,法门万千,通往的道都是一个,不必贪多。

【三】

王阳明曾建立只用42天便平定宁王朱宸濠大叛乱的不世奇功,事后有人问他用兵之术,阳明答“养心不动”就是其中的术。他说:“若用工夫于良知上,则心常精明,不为欲蔽,临事心不动。若由此不动心,则自能应变。”这就是那经典的八个字: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兵法之要在于应变,最明觉的心有着最大的随机应变能力,便是兵法与修心最高的融汇处。它们的境界也都通往一处——风波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