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有大小2

继续昨天没有阅读完的内容。我也思考了我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其实这个问题从我开始上班时我父亲就一直再提醒我,那时的我不在意,觉得要学的东西很多,多学点不好吗?现在我才知道,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你不可撼动的地位!你会的,别人通过学习也可以学会,那你的工作并不牢靠,随时都可以被替代。而现在的我还没有找到我的“唯一”。
庄子在书中通过讲述了一颗树的有用与否,所带来的最终命运也不相同。于丹老师说:当我们以世俗的小境界去观察事物时,常常会以眼前的有用和无用来进行判断。当你具有大境界时,才能够理解什么叫作“天生我材必有用”。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大境界呢?
我们今天所谓的有用,可能都是一些局部的有用。而真正的有用,是一种用大眼界度过的大人生。
苏东坡有一句诗:“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李白也一样,一辈子谑浪笑傲,一辈子不服权贵,他不为君主,不为青史,不为功名,所以他不需要留下一个封号,他为的只是自己的心。所以,他是一个无所羁绊的天地英雄。这样的一种由自己的心智而决定的人生,会给我们每个人开拓出不同的境界。这就是生命的觉悟。
觉悟,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看见我的心”。
我们问问自己,终其一生,有几个人看见了自己的心?你可以了解世界,你可以了解他人,只有看见自己的心,才是觉悟。
觉悟在佛家禅宗的开悟中,被描述为两个阶段。
觉是第一个阶段,比如说你听到了某种知识,有一个人跟你说了一句话,突然之间眼界通透,所谓醍醐灌顶,这叫有所觉。
但是你在一生的长长的修为,遇到任何一个事情,要反观内心,去思考,去明白,日积月累,这个长长的、参化的过程叫作悟。
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过程。把所有觉的瞬间,与长长一生的悟结合起来,你所到达的就是终于看见自己的心。这是人生的大觉悟。
《三字经》中说,人之初,性本善。但为什么从古至今,这个世界上总是充满了争斗?
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所有的荣华富贵,是非纷争都是毫无意义的,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我们的生命都像电光石火一样转瞬即逝。在这么有限的生命里面,不管你是贫穷还是富贵,不论你度过什么样的人生,最不应该扔掉的是欢乐。
有人问佛祖:“什么叫作佛?”
佛祖的回答是:“无忧是佛。”
人生真正想要达到逍遥之境,需要打破我们的常规束缚,以一种逆向思维,把这个世间中看似天大的事,关于战争,关于政治,关于仇杀,关于恩怨,都把它看小了去,看作蜗牛壳里的纷争,看作电光石火的瞬间事。另外,把我们自主的灵魂放到无限之大。
丰子恺先生曾经讲过,人的生活可以有三重境界,分别主真、主美、主善。
我们的物质生活是主真的。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规则,有职业,要顺应很多很多的要求,但求真实而已。
第二重生活是审美生活。这种审美是二三亲朋好友在一起听听音乐,品品诗词,完成一种文学的陶冶,艺术的享受。这一重生活是主美的,因为它完成了一个审美的过程。
人生至高的境界是一种灵魂生活,这种灵魂生活是主善的。
人生的境界有大小,而我们过往的生活,大体相同。
重要的不在于客观上我们有什么样的际遇,而在于主观上我们有什么样的胸怀;不在于客观提供给我们哪些机会,而在于我们的心智在有用与无用的判读上,主观确立了什么样的价值观。
当我们过分急功近利的时候,我们失去了春花秋月,难道不惋惜吗?我们失去了与孩子、老人的天伦之乐,难道不遗憾吗?我们失去了很多逍遥游的机会,让自己的年华迅速老去,却积累了一大堆无用的事功,难道内心不愧疚吗?
今天我们重新审视庄子,以觉悟的态度反观内心,目的就是让我们每一个人释放自己,尽可能达到一个逍遥游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