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师美文

沉默有万钧之力

2017-11-16  本文已影响0人  黄冈师范学院

文学院汉语1501班丁爽

——评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重读这个凄美的故事,是在一个安静的午后。一字一句,琐碎繁复,喋喋不休,让人先是心里硬生生地疼,转而长长地喟叹,最后是无言的震撼。

我不由得想起张爱玲的一段话,“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也许之前,对于这样的爱情观,我是不太能理解的,茨威格笔下这个陌生女人弥留之际的告白,才真正让我开始有些懂得这样深沉缄默的爱情,暗恋是一场盛大的孤独,她却偏执地进行到底,至死方休。

没有署名和地址的绝笔信,字迹潦草的二三十张信纸,一个对此毫无所感、一无所知的收信人。“我一生就这样站在你紧闭的生活面前等着。”这个女子,一生背负着不被认出的命运,执著地守在男主人公的窗前,守着那不是因她而亮起的灯光。这封信,她生命的最后一息,终于也不过让她的心上人“感觉到一丝感情上的蛛丝马迹,隐约想起了那个看不见的女人”。

我时常想,一段得不到回应的爱能坚持多久呢,一个人的地老天荒是不是真的能做到呢?纵观女子的一生,十三岁初遇作家,这个孤独的孩子就将自己的全部热情聚集起来,近乎疯狂地窥伺着他的生活,爱上他,不过一个温柔深情的眼神,一句亲昵的“多谢,小姐。”有人说,她的爱来得太快,太容易。其实不然,对于一个自幼丧父,和母亲一起过着深居简出的日子的少女来说,作家的出现是她生命的一道光,照亮了她这十三年来“如地窖般堆满尘封霉湿的人和物,上面还结着蛛网”的生活。这样致命的魔力,她注定无法抗拒。从十三岁到十六岁,她的每一个小时都花费在他身上,她发了疯地将自己的生活与他的生活建立起细如蛛丝般的联系,活在自己编织的幻境里,痛苦又甜蜜。十六岁到十八岁,离开他的两年里,是她一生中最漫长寂寥的时光,每天把成百件细小的事情翻来覆去想个不停,把往日的每一秒都重复了无数次,她的甜蜜与痛苦便也放大了好几倍。终于,十八岁的她不顾阻拦重返维也纳,那是个雾气迷濛的秋日傍晚,天气温和,夜雾弥漫,她一直站在他的窗下,直到灯光熄灭。几次重逢,他陌生的眼光令她如梦初醒,第一次预感到自己的命运,一种不被认出的命运。后来她有了孩子,以一个陌生人甚至是被他误以为的卖笑女的名义,她默默承受来自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的折磨,绝不向他呼救求援。直到他们的孩子死于疾病,她临死之前才写下这样的绝笔信,将自己的一生无言的爱,这样毫无保留地倾诉。

一个人坚守的爱情,是这样痛苦,最令人唏嘘的便是那个轻易得到女子一生的爱的人,对此一无所知。因为太过了解作家,那个男人酷爱自由,游戏人生,愿意滥用感情却不愿做出一点牺牲,女子不愿意成为他心灵的负担。她说,“我要你一辈子想到我的时候,心里没有忧愁,我希望你想起我来,总是怀着爱情,怀着感激,可是你从来也没有想到过我,你已经把我忘得一干二净。”

这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悲惨故事,赚得了许多读者的同情眼泪,也激起过许多争论,很多人对这种无所企求,真挚无私的爱产生怀疑,因为太过纯粹太过刻骨铭心,理性冷峻的成年人总这样敏感。

有人说这个故事适合十六岁的少女读,因为太过纯洁太过无私,可我还是被一种无言的感动击中,像在心湖里投进一块巨石,涌起一阵阵热烈、深沉、难以名状的心潮,久难平静。不朽的爱情之所以不朽,就在于其超凡脱俗。终其一生,她不过留下一叠信纸,凄然地诉说着她绝望的爱,理想的爱,对她的爱人,除了给予,没有纠缠也没有拖累。

席慕容的爱情诗《在黑暗的河流上》里面有一句“所有的生命在陷身之前,不是不知道应该闪避应该逃离”,我想这个女子也是这样,飞蛾扑火般的爱情,只为让自己的心不至于“逐渐粗糙,逐渐破碎,逐渐在尘埃中失去光泽”。因为爱情不朽,所以心灵不朽。

可能有人会说这个女子这样无言地献出自己的一生,太过卑微怯懦,我却认为她是爱情王国里难得的勇者,她无所求,无所惧,敢于面对命运,她执拗的一腔孤勇让这个悲惨的故事里透出一点英雄气概,她对于爱人的理解宽容,深沉的献身精神令人动容令人震撼。

陌生女子离开了,再没人在男主人公的生日送他白玫瑰,那只蓝花瓶从此空了,她不为人知的微弱的爱情气息也消散在他的周身,唯有她的爱情,那热烈奔放又沉默无言的爱,犹如远方传来的乐声,回荡在每一个读者心头,久久不会散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