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院高分电影资源分享

再看《超级 30》,尝试理解印度社会民情

2020-10-10  本文已影响0人  馋宗知食

19年10月在简书记录了一篇印度电影《超级 30》观影体会,一直是读者不多,更是没有朋友评论。友友微云一抹前两天留言,说是看了这部电影有些感动的。我对她的感动有些不理解,回忆了一下故事情节,感觉仿佛错过了电影记录的一些人间苦难,只记得电影的夸张。昨晚有空再次找来电影,今天下班又从头至尾的看了一遍。仔细分析,这部电影确实是有不少泪点,我在观影时,却有些莫名的喜感。细找原因,是我对印度的社会民情不是很理解。

例如,开始时主角阿南德收到剑桥的录取通知书,父亲为他四处筹钱,还想去申请教育贷款,没有凑够。愁困交加之际,一个雨夜,父亲还去世了。阿南德没有去成剑桥,推起自行车,做起了小生意。电影中,这个故事发生在90年代。我是90年代初开始工作的,当时月工资只有70多元,整个中国也很穷。在当时的中国,不要说,剑桥的录取通知书,即使是被国内中专技校录取了,如果家里没钱,亲戚朋友乡亲邻里多会主动的凑钱。即使是没有父母的孤儿,也会有村里长辈主持把人送到学校。当然,银行贷款是没有的。我也有同学朋友申请国外大学,被录取的。去美国的飞机票,一万多,还没有打折。多数人家是没有的。凑够一张单程机票就去了,到美国勤工俭学就是了。有对象的更方便了,可以带家属的,两人一起去一起打工,到美国生活更安定些。想找对象的,就更是抢手了。这是剑桥的录取通知书呀,在印度,竟然没人知道它的价值。

再比如,阿南德到大学图书馆查资料,被赶了出来。发表论文后,返回图书馆炫耀。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的理解是,但凡别人问你名字时你的态度好些,别人也不至于。以我对中国图书馆的了解,只要你是真喜欢看书,管理图书馆的人一定会把你当成知音的,即使有一两家特殊些,找个三四家一定会有人把你待若上宾。我是真心开不惯印度人把免费享受资源,看成理所当然,理直气壮,甚至把贫穷当成一种正义,不知道相互扶持,穷横穷横的。

至于后面的情节,我也是静心看完的。阿南德从数学家,转身成了教育家,再转身又成了社会活动家。据说,是按照真人真事改编的。

30个穷孩子,通过阿南德补习班,全部考取了印度最好的私立大学。我一点没有感动,学费怎么办,剑桥都没人投资,还是都回去卖脆饼吧。看着孩子们被录取后眼中流露出的欣喜,我真的有些心痛。

还是想引用19年观影体会中的那句,“无论如何,一部谈教育的影片在印度能大卖,说明印度这个国家还是充满希望的。”

祝福印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