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母校
再次踏进我的母校(实验幼儿园),在今年的实小十周年校庆会,应学校园长的邀请。一切仿佛回到了十年前,既熟悉又亲切。
在教学楼的活动室,我见到了我的辅导员,王老师。她还是那么漂亮,甚至比以前更有了韵味。
尽管时隔多年,老师一眼就认出了我,老师拉着我的手,上下打量着,笑着说:“我的学生都长成大姑娘了!”
老师温暖的话语,犹如母亲关心着一个远离家门很久的孩子。
此刻,午休后,一个个“小不点”提着拖鞋,一幅睡意朦胧的样子,真是可爱至极。曾经的我也在此度过无比快乐的童年。
十年前的情形,不禁涌入眼前。
第一天幼儿园上学,别的小朋友都在哭,我却坐在那发楞,可能因为小朋友第一次离开父母,对陌生环境恐惧吧。他们乱成一团,老师忙得不可开交,还要耐心的安慰着我们这群不听话的小鬼。
渐渐地我们喜欢上了幼儿园。因为校园里有小朋友一起玩耍,有漂亮的老师教我们识字、唱儿歌、绘画、做手工报。
无忧无虑的这里渡过了我的三年幼儿园生活。
当我们再长大一点,深知幼儿老师是非常辛苦,他们所教育的对象决定了工作的不易,小朋友真闹腾起来,什么道理也么行不通的。如果在家庭中,遇到这些问题时,父母还可能对孩子发火。可是老师们不能。印象中幼儿园的老师总是那么的亲切、细心。然而他们把累与苦都埋藏在心中。
午觉后的女孩子们头发乱蓬蓬的。老师无数次帮我们重新梳理过。每次回去,我都骄傲的对我妈说:“你看我的头发是不是挺好看的?这可是我们老师帮我们梳的呢!”
直到有天无意中打开老师的博客,发现老师写的一篇文章:关于孩子们的性格。以下是十二年前老师的一篇育儿日记中的一段。
(每天午睡后我都要为女孩子们扎辫子,对我来说那是一段快乐的时光,我可以一边扎辫子一边和她们聊天。这个时候,我们不仅仅是老师和幼儿,还是妈妈和女儿,可以自由自在的相处,我还可以听到孩子们的心声,从而了解她们的思想。孩子们也很喜欢这个和老师亲近的机会,看到我拿梳子就迫不及待的跑过来排队。就好像每个孩子的个性不一样,她们的发质也不尽相同,王思琪的头发柔柔的、顺顺的,很香,每次我都要梳好几下才能给她扎好;沈依茹的头发很长,有点自然卷,妈妈经常给她变换发型,我并不太会扎辫子,照葫芦画瓢。徐慧敏的头发碎,比较难梳,由于正在矫正视力,前额的碎头发容易戳到眼睛,就梳三个辫子,解决了问题;周诗萌的头发较少,刚刚又剪过,扎一个辫子有点不容易,好在她有两个发卡,也很漂亮;高佳慧是个乖宝宝,总是先把皮圈给老师再坐下来,和老师说话时也是笑着回答,让人很舒服;陈虹玉是我班女孩子中头发最多的,抓在手里满满一把,连我也很羡慕......)
看到这些我不只是感动过,更是佩服老师的敬业精神,同时也让我了解了作为幼儿老师的不简单,她们站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却做着最伟大的事。孩子们的快乐、孩子们的认知,都是从这个起点开始。
每天折叠着手帕,学着A、B、C的“小不点”已经长大。因为有曾经老师的引导,给我们铺上了一条光明大道。
再回我的幼儿园母校,感慨万端。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感谢,感谢昨天的经历,感谢曾经的老师!
在此,衷心感谢你,我的王老师!!
感谢所有的老师们,你们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