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心理医生的诊疗病例集——《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T
写在前面的话:本篇文章仅仅是我的读后感,即为个人的领悟,如果有不妥之处欢迎大家指出,不甚感激。
因为2017年的一场失恋,伤筋动骨,一度怀疑自己因情感受创或许生出的一些心理疾病。看心理医生?我所在的城市,甚至国家似乎在这一块鲜有建树,因此我能做的最大的自我疗愈便是自我引导外加心心理类书籍的阅读。
因为懒惰,自我引导之余我更倾向通过刷豆瓣,在不同的意识和观点里拉扯,观点不断地被各种文章刷新,事实上我感激这样逃避式的自我救助,尽管有很多文章在我看来都是瞎扯淡,但也正因为如此,在不同观点的互相碰撞中,我不断地去糟粕,留下自我认定的观点,时隔一年有余,想要更加坚固自己的理论基础,也希望在国内的心理咨询这一块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因为自己亲身经历过那黑暗的日子,便希望能授人以渔,让阳光照耀进来。
我是误打误撞购得这一本书的,还同时购入了《少有人走的路2:与心灵对话》,起初我大概是想要买张德芬老师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哪知自己愚钝,又或者购书的时候精神恍惚,便入手了这一本。正如开篇所述,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甚至在我阅读的时候有些译文的顺序让我有点失去耐心,好像四年前考研准备的时候,也吐槽过《管理学》那本书的翻译,既然是给国人看的,最好的译文思路和语序那就应该更贴近国人阅读习惯,少一些直译或西方人的阅读习惯。
当我写这篇读书笔记的时候,再次翻看了本书的前言。我在通篇阅读后,抛开所谓的学习到了什么知识这个不谈,我一直的感受就是这就是作者本人作为心理医生的行医记录吧。和大多数西方的书籍相似,感谢作者以他丰富的行医经验,用大量详实的案例去帮助我们了解和掌握他所要表达的观点。因为这是我接触的第一本心理学相关的书籍,理解书中的内容而言是相对有挑战性的,诚然,我会再次进行阅读,希望第二篇读书笔记会有更深的领悟。
关于自律的四种人生原则
1、推迟满足感
这一点并不难理解。我们觉得人生苦,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的懒惰。工作中生活中给自己无限的Deadline,继而踩着这条线让明明15分钟可以完成的report或者阅读变成了3小时、甚至3天。我们总以我还没准备好,我想有更好的更充分的事前准备来粉饰自己的懒惰。现代人常说自己有是拖延癌晚期患者,好在此癌虽是病,但也可以根治。大部分的人没有足够的自制力,只愿贪图一时的安逸,不懂得推迟满足感,浑浑噩噩的生活。曾经作为这其中的一员,我深有体会,年初月初树立了无数个Flag最后纷纷打脸,想要拥有马甲线,却在下班后觉得今天工作辛苦了,宁可摊在沙发上百无聊赖的刷手机也不愿意铺开瑜伽垫来15分钟的KEEP,内心焦虑而自欺欺人,为了减少负罪感对自己说,明天吧,明天多跑20分钟作为弥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的23岁到27岁,就是在这样一个个“明日论”中变得平庸。
其实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有意识去延迟我们的满足感,至少我是这样的。我会把新衣服新发卡留在重要的日子穿着佩戴,同样一把糖,我会把自己喜欢的颜色留在最后吃。到今天我会看这些过往,我会归咎于那时匮乏的物资,那么各位,如今快速发展的时代,丰富多彩的生活,物资生活丰富了,而精神满足却匮乏了。我们甚至期待有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个公众号或者一个KOL就能带我们发家致富。
当我意识到这可怕的“先享受,后付费”情况让我焦虑,我开始反思,开始渴求成为一个自律的人。所以我开始践行,绝不让自己变成“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2、承担责任
关于承担责任,我想很多人是需要向梁静茹借“勇气”的吧。趋利避害貌似人类的天性。我们愿意为各种不顺遂找理由。例如,你最近胖了。你会说,最近工作压力大,缺乏运动。你把胖的锅丢给工作,殊不知你只是不愿意承认你自己懒,如今的运动便利到你甚至只需要一张瑜伽垫或者一条弹力绳。睁开你装睡的双眼吧,为你自己的人生承担全部的责任。但我不得不指出,希望各位能做一个有判断力的人,而不是盲目的把所有的问题大包大揽在自己身上,变成一个“神经官能症”患者岂非得不偿失。(神经官能症患者在于外界发生冲突和矛盾时,认为错在自己,常常把“我本可以”、“我或许应该”挂在嘴边。不管做任何事情,他们都觉得能力不及他人,他们缺少勇气和个性。人格失调则反之。)但很遗憾的是,不少人,包括我自己兼有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当然人本来就复杂就矛盾,但我们可以做到的是遇到问题客观先分析自己,而后确认是否为外界因素。
3、尊重事实(避免说谎)
我在读到这个Point的时候为自己立下了一个Flag,挑战不说谎话,这很难,我的承认。我时常觉得我自己是一个惯性谎言者,无伤大雅的谎话顺口就来,很多时候我把这些顺口而来的谎言归因于希望别人和自己得到体面,久而久之我变得不真实,一不小心就成为了曲意逢迎的人,2019年成为一个知行合一的人。诚实会带来痛苦,但想要成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我愿意接受这样的挑战,既不对别人说谎,更不能对自己说谎。
作者在书中教我们要遵守以下规则实现尊重事实:首先,永远不说假话,避免黑色谎言;第二,不说出全部真想,基本上就等同于说谎;非得保留部分真相,那一定是情非得已,且出于重大因素考虑;第三,不可因个人自私自利的欲望隐瞒部分真相;第四,只有在对对方确有好处的情况下,才能有选择的隐瞒部分真想;第五,尽可能真实地评估对方的需要;最后,评估他人对事实的需要,在于对方能否借助我们提供的事实,使心灵获得成长。
以上六点,我写完第二点的时候就觉得后面的五点对于很多人而言很难掌控,那么既然如此,对于初初挑战的我们谨遵第一点即可。
4、保持平衡(有放弃才有拥有)
在越来越多自由职业者的今天,我听过最多的一句宣传便是:自律让我更自由/快乐。为了是人生规范、高效、务实,我们得学会推迟满足感,且过好眼下的生活。我们一生很长,我非常赞同的一个观念是,我现在的努力是为了更好的明天,但我现在的努力却让我的今天变得更有意义。
想要保持平衡,我们的先学会放弃。假设你的人生目标是要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那么当下你需要不断学习积累,那你就得放弃原本与人相约的吃喝玩乐。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手帐博主Babe曾经说逛街、刷手机、看视频这些事情到了80岁也能做。当我想要开小差的时候,想想这句话,我就会觉得现在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能让将来更舒服的刷手机看视频,何乐而不为,当然我的目标才不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刷手机看视频,更何况现在的健身、阅读、写作有哪一样会是苦差的,我明明坚持做的是我喜欢的事情呀,在有限的时间里只是讲那些娱乐的事情推迟一点实现而已。更何况,作为一个宣扬人生乐趣多的人而言,没有所谓的放弃,我们只是在这个时段做了一个选择而已,不代表在下一个时段我们不可以选择当初没有选择的事情。
为了掌握更多的选择权,come on!行动起来吧。
关于爱
作者在书中提到自律的原动力是爱,恕我才疏学浅,至今没有参悟透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正如作者所言,爱很难有一个真正令人满意的定义,爱是神秘的。而作者认为: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爱是一种意愿,而非欲望。意愿是用行动来辨识的,而非口头或者想法上的。
个人觉得作者在阐述爱这个概念的时候所提出的观念与现在我们通常说的喜欢和合适这两个概念契合。我们讲爱放在婚姻中来讨论(当然爱是非常广义的,只在本文进行狭义的说明,阐述我自己对于作者观点的理解。),我身边有许多朋友一直在纠结是和喜欢的人结婚还是和适合的人结婚,就对书中爱这个词的理解,答案自然是和适合的人结婚。喜欢更倾向于用书中的“坠入情网”这个词来解释,它可以造成“爱是永恒的”这一幻觉,但他并不是真正的爱,也并不持久。这大概就是很多以喜欢和所谓爱情为前提结婚的人,在经历婚姻后通常会感到失望,这可能源于双方结婚的前提仅仅是类似爱的“坠入情网”,但双方并没有真正实现心智成熟,只是享受当下给彼此带来的愉悦感受,当“情网破裂”或者说新鲜感下降、吸引力不足,很可能伴随而来的是婚姻的破裂。
而适合的婚姻,所谓的适合其实是基于双方心智的成熟,并不是单纯的个性适合或者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并不能说适合的婚姻就是缺乏激情的,因为真正的爱也是伴随“坠入情网”的,只是因为双方都是心智成熟的人,即使情网破灭,但双方能自我完善,也能帮助对方完善,双方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能接受必要的冲突、果断的拒绝、严厉的批评。爱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自我扩充,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因此,我们或许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想要被他人爱,首先要自爱,真正的爱双方一定是彼此独立、共同成长、坚持自我完善的状态。
写在最后,在写读书笔记之前,我觉得对这本书的理解是非常浅薄的,甚至有些地方我没有理解,但在写完这篇笔记后,尽管它仍旧不完善,但我自己对于自律、对于爱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了,也同时明白了,为什么知识分享会带给人成长,我希望今天的文章可以给一些朋友一点启发,也希望能和大家更多的交流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