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死书》:信佛不是烧香求菩萨,是追寻“温和而不动摇的沉着”
某天,公司的一个男孩拿起我桌上的《西藏生死书》,他很惊讶地感慨:想不到啊,想不到啊,你竟然还看这样的书。
他说这个书名看起来有点吓人。
▼
很多人看到这本书都有类似的感受
是啊,谁要是有事没事就思考、谈论生死大事
多少让人觉得怪怪的
我们常常觉得生死很遥远,但又不得不偶尔认真思考一下这事儿。
最近我疯狂补育儿知识,泡各种论坛,我发现,新手爸妈都对一件事儿困扰不已: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孩子关于死亡的各种问题,他们忌讳、回避,却发现这不是长久之计。
《西藏生死书》里提到了人们的这种态度,作者认为,认真思考过生死问题才能好好地生活。
《西藏生死书》扩展开应为:来自西藏的,讲生与死的佛学书。这是一本佛学入门书,是出家弟子必看的书之一。
▲宁波雪窦寺
▼
生死这么宏大的主题
一般作家不敢写,也写不好
但这本书写得还不错
这是一本非常朴素的、充满智慧、安详气息的书,作者是出家修行的师父,他不具备优秀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只是很质朴地讲述自己所知道的东西。
这本书有一些微小的瑕疵:
各地的大小寺庙里都存放着可以免费“请”回家的佛经,在一些印刷比较粗糙的版本里常常可以看到佛教徒故事。类似,重病中开始修行,然后身体就奇迹般康复了。
《西藏生死书》里也有类似的故事,读着略显夸张。我不知道他们这些故事的真实性如何,我持保留态度,但我相信师父的诚恳和单纯。
▲宁波雪窦寺这本书适合有一些阅历的、乐于思考的人来读,这样的人不至于跑偏,可以看得进去,也不至于对书做出肤浅的理解。
我们可以去看这样的书,也可以辩证地思考作者写的东西,我们有选择信与不信的权利。最不济,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来看看我的文摘:
❶ 拥有分别观念,拥有相对观念,会执着或拒绝外物的心,就是凡夫心……上师们把凡夫心比喻为风口的烛火,被风吹来吹去,无法稳定。
❷ 所有宗教的核心,肯定都有一个基本的真理,而这一生就是演化和体悟这个真理的神圣机会。
❸ 任何人只要从愚痴中完全觉悟,并打开了他的广大智慧宝藏,都可以被称为佛陀。佛陀就是彻底根除痛苦和挫折的人,他已经发现了恒长不死的快乐和祥和。
❸ 在藏语中,佛教徒的发音“nanpa”意译为“内省的人”——从心性而非从外寻找真理的人。
❹ 个人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是时间和空间都有限的一部分。
❺ 无我的原则并不是说原先有一个自我,然后佛教再来扫除它,相反,它的意思是一开始就没有自我。体悟到这一点,才能称为“无我”。
❻ 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把你所有的认知抢光,把天上的星星偷来,放在空性的肚子里,放在心性无所不包的虚空里融化。
❼ 不要抱有证悟的希望,却要一辈子修行。
❽ 想办法,不要制造太多希望和恐惧。因为它们只会制造一堆内心牢骚。
❾ 佛教中把生和死看成一体,死亡只是生命另一章的开始。
➓ 失去家人和我自己拥有的每一样东西,就是一种死亡。
⑪现代工业社会是一种疯狂的宗教。
⑫万事万物固然都如梦幻泡影,但你还是要幽默地继续做事。
每次提到佛学,都免不了要和国人的偏见打交道。
你对这些词有偏见吗?
分享我之前在知乎偶然看到的回答:
西西弗书店把所有书籍分成了10个主题,这些主题随着人的年纪和思想境界在变化:
1.“多彩的童年”
2.“生活的滋味”
3.“自我的认知与成长”
4.“人生的虚构与现实”
5.“艺术与美的修养”
6.“传统的智慧与底蕴”
7.“直面当下中国”
8.“放眼世界万象”
9.“财富与效率的世界”
10.“人类的思想与信仰”。
思想、信仰、哲学、宗教都是社会发展到很高阶段才会被频繁关注的东西,从人们对待宗教信仰的态度,也可以大致看出这个社会所处的阶段。
▲宁波雪窦寺这本书是在讲生、死,没错,但我们去看它能学到的是我们可以怎样活着。
修行,就是不断唤醒内心沉睡的智慧,追寻一种“温和而不动摇的沉着”。
————————————————————————————————————————
注:部分图自网络,侵删。
“书痴评书”公众号,每周六定点更新,只写实在、靠谱的书评。阅读过海量书籍的“书痴”,对书的褒贬都足够真实,带你挑好书,告别传统“高评却无质量”的书籍。降低信息冗余度,只读优质书。微信搜索“书痴评书”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