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曾经辉煌:《民国商人1912—1949》
小时候听说旧中国连火柴都生产不了,后来才知这不是真的。历史学家傅国涌的一本书《民国商人:1912-1949》里记载,1929年号召火柴厂联合起来阻击外国大公司低价倾销时,国内参加联合的火柴厂就有56家。
《民国商人:1912-1949》,以编年体的形式、用非常平实的语言讲述了民国时期(1912-1949)中国民营实业家的故事,追寻中国现代工商业文明的起源,再现了中国现代工商业的萌芽、发展、辉煌与衰落的过程,力图探寻被历史洪流冲散的民族工商业背后的精神财富。
都说旧中国“一穷二白”。穷是真的,白则不一定,到1917年,上海苏州河两岸的烟囱一支接一支地伸向天空,无数产品从无到有。
从这本书中得知:民国初建的那几年,范旭东在塘沽创办久大精盐公司,日后成为中国化学工业的“耶路撒冷”;项松茂在上海的五洲大药房,自制成药“人造自来血”,有20%销往国外;荣氏兄弟的“兵船”商标面粉,远销东南亚和英、法等国;1918年,陈调甫和范旭东创办永利制碱公司,到1926年,他们靠自己的力量生产出纯碱,这在亚洲是第一家;1923年,陈蝶仙注册““无敌”牌牙粉,几年后质量就超过日本牙粉,远销海外;1935年,宋棐卿的企业生产的“抵羊”牌毛线进入千家万户,从此,毛衣对中国人而言不再是奢侈品,不足三年,“抵羊”就击败英国和日本品牌,占据了全国87%的毛线市场……
不要以为当时的中国只能生产轻工业产品,全面抗战后到1938年,仅从上海迁往武汉的工厂就有121家,包括机器制造、化工、造船、兵工、航空和轻工业。1942年,大后方重庆举办了“迁川工厂出品展览会”,参会的有200多家民营企业,产品小到铅笔、灯泡、味精、烧碱、盐酸、漂白粉,大到各种钢材、电镀设备、发电机、水泥切磨机、车床、钻床、万能刨床、变压器、锅炉、制枪弹机、水轮机和各类医疗器械。展览会给国人以震撼:“原来中国自己的工业生产还有如此巨大的潜力。”
这些成就,是在战乱、外商挤压、国民政府扶持不利甚至打压的背景下取得的,尤显不易。
1927年,美国、德国、荷兰、日本等国的电灯泡在中国争夺市场,跌价竞销,导致中国电灯泡厂纷纷倒闭。被誉为“中国灯泡之父”、“中国电光源之父”的胡西园积极应战,他的亚浦耳电器厂更新设备,研发新产品迎头赶上,最终以光线正、用时长、价格廉的优势打破了外商的垄断,并向海外发展。1929年,居世界火柴生产龙头地位的瑞典火柴托拉斯,将27个品牌的火柴在中国全面低阶倾销,企图挤垮中国国产火柴,垄断中国市场。“火柴大王”刘鸿生联合中国数十家火柴企业成立“全国火柴同业联合会”以自救,历尽艰辛。
但民营企业最大的威胁不是来自外资、外国产品的倾销,而是管家资本、有特殊权势背景的豪门利益集团的强大压力。国民党掌权以来,豪门资本一直试图鲸吞民营企业,1941年,宋子文趁民生公司正在扩股之际,想由中国银行加入60%的股份,实现控股,结果被卢作孚巧妙化解。
书里讲述了荣德生、张謇、聂云台、穆藕初、项松茂、范旭东、夏瑞芳、陈嘉庚、简照南简玉阶兄弟、郭乐郭泉兄弟、胡厥文、吴蕴初、胡西园、张公权、陈光甫、刘鸿生、都锦生、卢作孚等一大批民营实业家的故事,写他们在那个复杂的环境中的处境与命运、创新与贡献。他们抱着实业救国、工业救国的信念,克服重重困难,奋发有为,在不足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打造了一个近乎奇迹的民族工商业繁荣时代,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