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的念想
我本来不喜欢看电视剧,现在的电视剧情节太舒缓,而且是看了开头知道结尾的那种,可近期播出的《南来北往》我看了一眼,其实情节还是那么舒缓。
但是,情节贴近故事发生的时代,细节相对于其他电视剧还是可以经得住推敲。我也不是反动,看看抗日神剧,我一直有个疑问——鬼子那时候虽然烧杀抢掠,可电视剧老百姓面无菜色,吃吃喝喝那么好,穿衣戴帽也光鲜亮丽,出门就是汽车……
比我童年的生活不知道好上多少倍,看来称之为神剧实至名归。在《南来北往》这部电视剧当中,细节的处理就贴近时代。我前几年去学习的时候。
知道有很多资本参入影视基地、实践活动基地、团建基地。可以说天南海北的基地看了不少,知道资本操作也不是一无是处,大家也是乐见其成。
我们小时候看的电影《喜盈门》就是在我们临近乡镇拍摄的,对于我们的吸引力是很大的,原汁原味的农舍,朴实无华的生活,都是我们农村人常见的。
甚至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一个”,我们的观众素质比那时候要高很多,也更有判断力,像几年前的《神探狄仁杰》挂起一阵古代探案集的热风。
令我们中国人汗颜的是《大唐狄公案》的作者是一位荷兰人高罗佩,他非常崇拜古代中国官员的“自由心证”——说直白一点儿就是推理,我们近代的法官又叫“推事”来源于此。
其实,《神探狄仁杰》也可以称之为“神剧”——剧里面有一句台词“大人真乃神人也!”元芳如是说,曾泰只是改了称呼而已。
不过,中国古代的断案,我们后人看来的确有些神鬼莫测的案例。在明代作品“三言二拍”之中数不胜数。
在文艺方面,的的确确有“大众化”和“学院派”的分别——就是我们常说的阳春白雪。我们的太祖爷强调的“二为”方针也是毋庸置疑的。
但不能因为坚持“二为”方针就可以来一些“无厘头”的神剧——上世纪香港影视剧就有很多“无厘头”的剧目,这种电视剧没有什么实质内容。
完完全全为了博得观众一笑——我们的笑虽然不是褒姒的一笑亡国,可文艺的教育性娱乐性功能,不能偏废一个。否则漯河艺术团就大行其道得了呗!
我们这个社会需要一些好的影视作品——真正的经得住推敲的影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