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有些“尼采”后遗症
01
西宁共读结束,仿佛接受了一场洗礼,生活似乎要掀开一页新的篇章。
那些似懂非懂的话,那些单个字都认识组合起来却不知其意的话,在一本名叫《查拉图斯特拉》的书里,依然排列得工工整整,哪怕旁边已经有类似甲骨文的批注。
一位学友整理了老干若干金句分享在共读群里。每读一次,尼采的感觉又上头一次。
可一旦离开那些句子,更大的虚无感会袭来。
尼采不是告诉我们:要对抗虚无主义吗?
02
朋友之间打趣的话要么“尼采”化,要么“老干”化:
你这又要上山,又要下山的,是要成为超人的前奏了;
过去是用来肯定的,不要用你的过去背锅;
请亮出你的最高价值;
你说的我都不信,因为所有的输出都是一种误读;
真正的朋友是一种战斗关系,此刻,我们两个要决斗一下;
生活需要轻盈感,此刻我就轻盈地飞了;
……
这是对尼采或老干有多么深的误解呢,才会这么“生拉硬拽”,说一些好像和哲学沾边的话。
难道是因为他们说——生活已经很无趣了呀!
03
一位朋友说:我不懂哲学,生活中也就没有用过哲学。
我和另外一位朋友马上反对,且是极力反对,并迫不及待要组团“攻击”。
并拿出她刚写的“打油诗”——《忙》为例:
凌晨四点
被叮叮咚咚的闹钟吵醒
被迫起床
忙着洗漱
忙着擦脸、防晒
忙着抱怨式心甘情愿上车
到达景点
被叽叽喳喳的导游安利
被迫安排
忙着景区坐车
忙着拍照
忙着沉浸式走马观花
坐在车上
被心急性急的司机摔晕
被迫清醒
忙着抓扶手
忙着帮他看路
忙着无用式热心帮助
回到酒店
属于我们的美好时光
忙着刷视频
忙着看奥运
忙着分享
……
这是多么有哲理的打油诗呢!
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吗?也不竟然。
也许,认为哲学的面纱太神秘,太高端,太书面化吧。
04
当一地鸡毛的生活遇到尼采,是起物理反应还是化学反应呢?
老干的《西游记》,目前共计11篇,也一一读完。每次读完,都会不自觉地点上一个“赞”。因为读他的旅行笔记,可以增长一些关于历史的、地理的相关人文的知识,这旅行笔记也就显得非常厚重。
倘若我去写,要么粉饰,要么空洞,要么矫情。
旅行本身就是比较虚无的,老干用他的“一指禅”功夫对抗了这种虚无。
第十一篇的题目是《你奔赴了谁的山海(下)》,这个题目应该戳中了很多旅人。因为到头来,我们都奔赴了自己的山海。
而自己的山海,又是怎样一个境遇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保持沉默。因为沉默是最好的回答。
这篇文章的开篇如是说:
那种突然的疲惫,厌倦,在青海湖边被规定的旅游景点里到达了巅峰。
突然只想逃离眼前的一切,尤其是所谓的风景点;很想用暴力拆除它的一切建筑,尤其是用来控制人行走路线的各种篱笆墙。
是不是印证了“期待越高失望就越大”这句话呢?
其实,每个旅人出发前都知道这是一场“被规定的旅行”,只是在面对人人艳羡的风景,要应对纷至沓来的人,所以就有了那些规定。
而,旅行的意义也就此丧失。当然,一边丧失一边重建,因为自由的心不受限制。
05
当我每天都要写一下文字的时候,便会想起老干说过的话:“总是保持中庸,是没有力量的。查拉图斯特拉保持了语言的犀利,对世界有价值的是真诚的偏见,而不是四平八稳。”
我的这些文字,是中庸中的中庸(有些拗口)。那些真诚的偏见,也几乎是一闪而过。如果有地方发泄,那也只是一些梦呓罢了。
每天乐此不疲地写着一些“中庸”的文字,日子也就过得四平八稳。
只是这四平八稳的背后,已经有一些风吹草动,向着自由的一方,向着更开阔的一方,在矛盾中轻盈前行。
其实,离尼采还相差十万八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