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小问答之四十三
2024-06-22 本文已影响0人
幸运的喵姐姐
黑暗森林故事模型应用场景之一: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中国古代哲学的认识论命题。《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朱熹承认接触事物(格物)是获得知识(致知)的方法,但又认为心被人欲所蒙蔽,所以知识不够完备。只要通过格物的功夫,去掉人欲,对于天地万物之理就无所不知了。颜元把格物解释为“犯手(动手)实做其事”,认为“手格其物而后知至”,肯定行先于知,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格物,对应黑暗森林故事模型,就是“所有踏上行程的人,都会先用手电筒四处照一下,熟悉环境……人的情绪和认知,不断随着新被照亮的环境而变化……一边走,一边沉浸式体验周遭的一切。”这个阶段。但朱熹认为心被人欲所蒙蔽,因此,格物的同时,不仅要“为学日增”(获得知识)还须做到“为道日损”(去掉人欲,佛教所谓贪嗔痴)。这样才能做到人生的最高境界——“致良知”。(元认知/整个黑暗森林的脉络图景,已然了熟于心~)
至于如何去人欲,对应黑暗森林故事模型,就是时时擦拭手电筒的玻璃镜片。如何擦拭?《道德经》告诉我们六个字——“致虚极,守静笃。”因本文重点说故事模型与格物致知,这六个字暂不展开~大家有什么联想,可以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