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诛少正卯一事是真是假?

2018-07-02  本文已影响64人  费蜡斋

@心赖汉子 提问 关于孔子诛少正卯一事是真是假?

费蜡斋 解答:

没有有力的证据证明孔子杀了少正卯,甚至也没有有力证据证明有少正卯这个人。

如果有少正卯这个人,那么他在历史上不会是一个影子般的存在。

按有关的记载,“少正卯”是当时的学问家,和孔子一样开办私学,其规模之大远在孔子之上,有足够影响力让孔子的学校“三盈三虚”。与这么一个影响巨大的人物不相配的是,先秦典籍里关于少正卯的文字少之又少,几乎都是为了被孔子“诛杀”而特意存在的。

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那少正卯的弟子只能比孔子多,有成就的弟子也不会少,但历史上并没有关于少正卯弟子活动的任何记载。

作为一个教育家,有影响的思想家,少正卯的思想、言论,没有被诸子百家的任何一家所引用。

种种迹象表明,少正卯这个人的存在是大可质疑的。

另外,孔子要想在鲁国杀一个人,尤其一个有影响的人物,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一,他没有这么大的权力,第二也不符合“司法”程序。

孔子在鲁国到底做过什么官?说法各不相同,有的说是司空,有的说是大司寇,还有的说是“相”。

这些职位是被后世典籍逐渐累加的,最初是司空,相当于建设部长,你怎么杀人?所以改为“大司寇”,听起来是主官司法了;但还是不够劲儿,于是又改为“相”。

这些官职,是根据后人的理解附加的,而在春秋时期,无论司空、司寇、相,都不具备杀伐的权力。

春秋时期,还是封建制,是以宗法制度为主干的行政管理模式,无论周天子的朝堂,还是诸侯们的官署,都没有形成秦汉郡县制那样的行政系统。大事小情都是“合议制”,谁威望高,谁就有较大发言权。

而孔子是布衣之身,跻身鲁国官僚系统,本身就是没有地位和根基的。司空、司寇,都是宗法制度下的小官儿,是为以血统为标志的统治者打工的。而“相”,更不是秦国和秦汉时期的“宰相”,仅仅是“傧相”,打杂而已。

后人为了让孔子能够诛杀一个人,所以让他“摄相”,其实是按后人对“相”的理解来附加的。

退一万步讲,孔子得到鲁国国君的器重,甚至想利用平民的孔子来挟制世卿,那么,要想诛杀一个大人物,也必须走“司法程序”。

当时并没有建立如同后世一般的单独的司法程序,而是找几个威望高的世卿来合议。孔子在七天之内就完成游说,说服世卿同意诛杀少正卯,那少正卯的地位和罪过都不会在历史上无影无踪。

从少正卯这边看,如果少正卯任职“少正”,那比孔子的官职并不小,想杀同僚哪里有那么容易?如果“少正”仅仅是姓氏,那这个姓氏至少说明少正卯的世卿之后,哪里轻易就被诛杀了?

孔子诛杀少正卯的故事,是被荀子炒作起来的。荀子是由儒入法的关键人物,他一方面推重孔子,另一方面推重法家,所以让孔子也出来杀个人,以体现孔子的儒家也是主张杀伐的。

后来的韩非更是变本加厉,对孔子诛杀少正卯的事儿大肆渲染。甚至《孔子家语》在编撰的时候,也在逐渐累加的过程中加入了这些小道消息。

司马迁《史记》的记述原则是必须有文献参考,而他看到的关于孔子诛杀少正卯的文献,显然几乎就是“伪文献”。司马迁的文字与《孔子家语》接近,虽不能说司马迁就是采用《孔子家语》的文献,至少说明与《孔子家语》同源。

关于《孔子家语》,纪晓岚有个精辟论断:“其书流传已久,且遗文轶事,往往多见于其中。故自唐以来,知其伪而不能废也。”意思是,这书影响太大了,且孔子神圣不可侵犯,于是大家知道这书多有不靠谱的地方,但谁也不好意思推翻。

由于司马迁的记载,孔子诛杀少正卯的事儿,基本就被“坐实”了。而汉儒不仅仅主张儒家要说教,还希望儒家来做官,于是就更加喜欢孔子手握大权的故事。

到了“文革”时期,为了批评孔子,就把“孔子诛杀少正卯”的故事当作孔子的丑事来宣扬,更加助长了这件事儿的“真实性”。

而在这之前的儒法典籍里,这件事是作为“正能量”来评价的,比如《淮南子》:“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子产诛邓析而郑国之奸禁。”

后世尤其民国,疑古派兴起后,孔子诛杀少正卯的历史辩伪成为一大热点,钱穆因此而一举成名,大批学者加入质疑的行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