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论语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

2023-08-01  本文已影响0人  无音1802

DAY 137 周三,晴

在上学那会,总会念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一开始大家会默认为是他一生丰功伟绩的写照,这个十有五,就是15岁,开始有志于学习学问。听起来好厉害啊。但细想却是怪怪的。我们现在上小学,大多是6、7岁,孔子15岁才去上学,是不是有点晚?如果说,这个是立志搞学问,又好像太夸张——我15岁时候,大概初三,还在为各种考试烦扰,没什么很明确的志向。

难道孔子15岁的时候就觉醒人生终极使命??

补了一些孔子生平的课,才发现是个关键点:15岁那年,孔子母亲颜氏去世。

这又涉及到孔子作为私生子的身份。历史记载,孔子父亲孔纥(音哥)是个小贵族,但因为与颜氏没有正式结婚,所以孩子不算是贵族继承人。所以孔子年幼时就随母亲一起过农民生活——什么早教、贵族式培养绝对不存在。但是颜氏过世之后,最后还是和孔纥合葬,所以孔家那边最后还是承认了他的身份,贵族(虽然是最低档次的)。

在春秋时代,社会流动性很低。这一方面是因为周朝延续下来的社会结构模式,一方面是生产力不发达,最后一方面是社会活动少。其中比如说征战,这种看似可以快速实现社会层次流动的方式,在春秋时期其实也不咋滴。一方面,由于人口稀少、运输技术不发达,参与会战的人数有限;另一方面各诸侯祖辈都是认识的,打得太惨谁面子上都过不去,所以才有“仪仗”——形式比划比划就行(和战国时期全国动员完全不同)。这就导致了普通人想通过参战升官发财的可能性比较少。

孔子继承了孔家小贵族的身份,至少对他而言,这件事确实是很难得。但后面还有诸多事务,其中最重要的一课就是:如何做贵族。

如果他从小生长在贵族家庭,这些事情自然是耳濡目染,甚至有专门的老师,但很明显,他现在是光棍一条。

于是他的第一个志,便是“学做贵族”。

这么看,是不是有点俗气?

先别急。

首先在春秋时代,贵族还是比较有讲究的。和今日那种“八万八游艇贵族趴”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周朝开国时获得封地的贵族,大多是有显赫战功,俗称“祖上有人”。这是贵族子孙们的底气和荣耀。

同时,学做贵族,它的内容也不是我们简单理解的觥筹交错、杯盘狼藉、歌舞升平……(虽然,也可能是一部分)如果严格来说,按照西周那一套,贵族的素养至少包含两部分。

一个是征战的武力,一个是文化修养。周朝毕竟是武力起家,丢掉老本行说不过去是吧,所以至少口头上要保留这个说法?射箭、驾车(战车)。

文化方面,是周朝继承了商朝的很多“文明人”的做法,加上周文王、周公旦两位的革新、历代诸侯王的经营,才使得周人从大老粗变为比较有文化的头头。礼、乐、书、数。

那孔子前面的十五年可以算是一张白纸,贵族的内容自然是一窍不通。(当然,务农水平可能尚可)

所以十五岁志于学,便是一个新的开始:新的阶层生活的开始。

此外还要补充一点,就是语言。孔子老家是山东,那说的自然是山东话。但是当时的官话,大概是陕西话——周人从陕西崛起。不同语言除了有交流差异之外,还是非常深厚的文化差异。俗话说“语言的边界就是思想的边界”(其实是维特根斯坦说),语言的丰富度,决定了思想的丰富度。孔子后期的成就和这个有一关系。

试想一下,陕西话在周朝运用了700年,也就是在大部分的国土上酝酿繁育了700年,它的内涵深度应该是远远超越当时还不算中心的山东。

(大家如果有条件还是要多学几门语言)

那至于孔子一生成就的大学问、各种教学算不算“学”的范畴呢?广义上当然算,但是我觉得孔子15岁那时候未必想那么多。但不妨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或说一个种子。

当然,周朝700年,会说陕西话的贵族多得去了,为什么就他成圣了?这个问题不能顺着看,要反着看。就好比李约瑟之问:“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中国科学技术史》,Joseph Needham,1900-1995)应该问,问什么工业革命只发生在英国。

那为什么只有孔子成了圣人呢?

这要往后面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