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消费的习惯
最近一直在思考,主动订阅和推荐算法的关系。
主动订阅,即在社交网络上关注你认可的人、看他们分享的内容,或借助像 RSS 这样的工具来订阅分散在互联网各处的内容。而推荐算法,便是各个产品的信息流。
在个人情感上,我一直只信任前者,反感后者。我想搞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偏好?
反感的到底是什么?
通过主动订阅,我关注的都是我信任的人,能看到他们发的内容、喜欢和分享的内容。这保证了内容质量,也能让我开拓眼界。
而很多人觉得推荐算法会让人狭隘,因为它根据你对历史行为来进行推荐。但稍微深入了解推荐算法,就会推翻这种想法,比如 user-based 的协同过滤,就跟主动订阅的作用类似,只是目前技术可能还没那么成熟,推出来的内容不够精准,但方向是没错的。反而推荐算法能更多策略、综合地为人推荐内容。
既然反感内容不成立,那么会是反感推荐算法让人丧失主观能动性吗?订阅是主动行为,而刷信息流像是被动地在接收信息、kill time。
Kill time 与 save time
推荐算法到底算哪种?在以前没有互联网、没有移动互联网的时候,我们花在内容消费上的时间远没有现在多,这看似就是在 kill time。但并不是这样,每个人都有内容消费的需求。
原始期——报纸、门户网站时代,内容少、选择少,口味不太吻合。
过渡期——数字化的订阅工具诞生、社交平台兴起、信息爆发,人们付出一些时间成本,就可以方便地订阅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理想期——推荐算法,千人千面,每个人低成本、高效率地消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每个人都有内容消费的需求,以前没有被满足地很好,而现在被更快、更好地被满足了,这本质是提高效率,是 save time,而不是 kill time。Save time 才是因,kill time 只是果。
(P.S. 同样地,张小龙那句「让用户用完即走」,我认为也是如此。)
(P.S. 为什么现在再也不会有巨星,也是因为用户焦点集中在头部明星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现实情况
想通了这些,我对推荐算法不再反感。但我依然会优先用主动订阅的方式来消费内容,因为现阶段推荐算法的技术还很初级,主动订阅的效率暂时更高。
另外,推荐算法并不止是用在内容消费,还被用在娱乐。虽然推荐算法能更高效地满足用户内容阅读需求,帮用户 save time,同时也更好地用于了娱乐,让用户 kill time。好比即刻 app,虽然作为内容订阅工具起家,如今也充斥了大量娱乐、搞笑内容。Save time 和 kill time 混在一起,往往才是现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