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交替跪》教学手记
本节课为运动康复课,虽然大学学的是儿童康复专业,但是运动康复课也只学习了一点点基础,具体的操作与教学并没有进行过专门的学习,所以选择这个课题对于我这个运动康复的“门外汉”来说是有很大挑战的。
选择这个课题后,我咨询了很多专业的同行,问这个内容的集体课要怎么组织,但是很不幸,他们都告诉我:他们的运动康复课是在学前,对象一般是脑瘫儿童,而且是个训或者小组课,没有将这个内容融入到集体课。连续问了几个人之后我更加迷茫了,于是开始脑补之前的康复课程,发现之前学习的康复训练也都是个案和个训,集体课一般是认知的内容,想到这里我开始反思我们学校康复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
是啊,康复是要根据学生的程度,通过一定的技能或有针对性的训练,补足学生某方面的能力,每一个学生在不同领域内的发展程度一定是不同的,那么集体康复课中的共性问题要怎么确定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参考了教科书和几本运动康复的资料,最后写出了一份教案。
工作以来我一直教语文、数学和生活适应,这几科的特点是要将细小的知识点无限放大,再分成小步子进行教授,每一节课都有固定的程序,于是我按照固有的模式导入、新授、练习、总结,来设计教学。后面又想到,这个内容牵涉到的活动量很大,那么开始的时候如果能够让学生做个热身活动,把身体活动开来在进行训练就好了,于是我又改了教案,按照体育课的模式,先做热身、再做主要活动、然后放松活动,这样似乎更符合运动康复课的模式。
改好教案之后,我又咨询了几位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老师,有些人给我的答案是,运动康复与特校的体育课是相似的,这样的流程是合理的。过了两天我又不自信了,我这是康复课不能这样上。
接着我联系了专门做运动康复的同学,她看到我的教案后,给了很多建议,听了她的建议后,我更加不自信了。从她的建议中我知道了她的意思:如果要参赛的话不能这么上,需要修改的地方有很多,并且里面的一些专业术语也不科学,但是因时空限制她没有给我具体的建议。
后来我又想到我们学校参加过知觉动作培训的老师,于是马上把教案发给她们,两个同事看到教案后,都回了电话给我。人的成长是长久的迷茫与一瞬间的顿悟,我们都需要这一瞬间的顿悟,她们给了我很多具体的指点,修改之后我明朗了很多。
但我的理念还是要把个别化目标放在本节课中,针对每一个学生能力水平不一样的情况,我选择了使用同一个主题,然后在每一个环节设置不同的内容的形式,第一环节的高跪针对C层,单膝跪针对B层,交替半跪终点训练C层。同事表示理解,于是我就这么确定了本节课的思路。
接下来谈谈我上完这节课后的感受
本节课在同事的指导与家长的辅助下,在预计的范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初步达成了训练目标;从学生的参与度来看,除了雨琪前半节课的抗拒和智涵后半节课的游离之外,其他时间现都很好,其他同学也很配合,训练时很认真,真心地为每一个孩子点赞;但由于统整教学目标的能力不足,对课程内涵的把握不足,导致课堂程序混乱,是这节课的败笔。本节课可以改进的地方如下:
一、教学内容过多
因本节课我考虑到不同的层次水平,既训练了学生的高跪、单膝跪又训练了交替半跪导致内容过多,上课的学生很累,听课的老师们也一头茫然,找不到本节课的重点。如果可以通过最后《母鸡孵蛋》的儿歌或者一首节奏慢的儿歌贯穿整节课,从一个动作分解出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的训练内容,比如在跪走的时候,练习半跪、交替半跪就会好很多。
这节课我使用了三首音乐,出发点是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用途,比如跪走运动的《走与停》,放松运动的《身体音阶歌》训练活动的《母鸡孵蛋》,因学生的认知能力限制,他们无法理解这些音乐的具体作用,虽然有在跟老师一起做动作,但课堂显得有点乱,所以可以考虑减少首。
二、教学节奏快
因教学涉及的环节多,本节课没有给学生充分的反应时间、音乐节奏太快学生跟不上,课堂上对于学生的个别指导不足,整节课显得节奏显得太快。下次教学时可以放慢音乐的播放速度或者选择节奏慢的音乐(弱《豆豆丁》《风儿你带来什么》),要等待学生充分反应后再转换为下一个动作,然后逐个指导。
三、教师示范不明确
作为康复课对教师的专业要求是很高的,在课堂上每一个动作都要示范到位,在教授本节课的难点——交替半跪时,要让学生能够看到、理解并模仿。在示范贴画的时候,那面墙是学生的视觉盲区,当时并没有让学生转身,导致我示范后学生就跟着来了,没有按要求听口令分组活动,下次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转身保持姿势,再教师示范,最后让学生分组练习。
四、教学指导语不清晰
教师在示范的时候,要用清晰、简练的指导语,让学生能听到、听懂,本节课的学生听指令不好,老师可以使用1-2个字的简单指令,而不是用一句话作为指令。而我似乎一直在重复“跟我做”,对于动作的示范指导语与动作指导语不明确。
一节课虽然结束了,但留给我们的思考还在继续,关于课程设置的思考、关于康复教学的思考、关于教学过程的思考、关于教师用于的思考……每一个点似乎都是我可以努力改进的方向。
除此之外,我还有一个收获就是找到了一个跟同行和外界交流的话题与切入点,我深切地感受到只要你愿意钻研,会有很多人愿意来帮你。就像那句话所说的“只要你无所畏惧地奔跑在逐梦的道路上,所有人都会为你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