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折叠——不是科幻,是现实
社会阶层固有分化老刀转过头,高楼拦腰截断,上半截正从天上倒下,缓慢却不容置疑地压迫过来。老刀被震住了,怔怔看了好一会儿。他跑到缝隙,伏在地上。转换开始了。
去年八月,雨果奖颁给了一部名不见经传的中篇科幻小说《北京折叠》,荣耀同属第三空间的两千万清洁工们。
而这周,北京、房价、阶级、精英、逃离这几个词也被顶上了热门,大大小小的10w+,仿佛赤裸裸在嘲讽着什么。
老刀作为故事主角是一名生活在折叠北京第三空间的清洁工,遥不可及的未来里,北京被建立在一个巨大的转轮上。划分成三个独立空间,大地作为慈悲的分割线,把世界一分为二。
一面是第一空间,这里居住着管理者,统治阶层以及少数上层精英们,统共五百万人口。
用手将大地翻过来,则是第二与第三空间。第二空间中住着普通的中产,有两千五百万人口。
第三空间里生活的即是最底层的体力劳动者,垃圾工,农民、店员、共有五千万人口。
翻转–来源图库
时间也经过层层严密分配,按每48小时计算,利落切成三段。
早上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前24个小时属于第一空间,这时其他空间被埋于地下,开始休眠,五百万精英们穿梭在精致的建筑中,开始享受最丰富的资源。
接下来的六点到夜晚十点,12个小时属于第二空间,这时,第一与第三空间陷入沉睡,中产白领们醒来。
而最后的十点到次日六点,第三空间的居民睁开眼睛,在深夜工作,48小时里,他们的人生只有短短8个钟头,并且永远也看不见太阳....
语言描述显得十分苍白。但这里的第一空间第二空间,换成二环内,三环到四环,或者西城,海淀,丰台是不是就能好理解多了。
地域全面被打破,把人类像种猪一样按优质程度划分,塞到固定的阶层。最底层的居民,伸出手,却触碰不到未来。
北京的房价是不是正在透支着外来年轻人的创造力和生活品质?
嘿!你知道一盘水煮牛肉多少钱吗?
我不愿谈论房价对当代青年的压迫,不愿谈论为什么清华博士的人生目标只是一套学区房,也不想站在道德高地上谴责各位说,外面有更广阔寂寥的世界。因为对每个人而言,需求是不一样的。
拉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你需要的自我实现需求,也许只有这个地方能够给你,或者是在你的幻想中可以赋予你。于是年复一年不停有蝗虫一样的大军卷进这场风波。一边控诉着社会不公,一边撞破了南墙也不愿回头,仰头喝一口浓缩鸡汤,伸手摸摸还在渗血的伤口。转身继续隐没在汹涌的人潮中。
逃离北上广刷爆了那么多人的朋友圈,又有多少人真正逃离了呢?
曾有过这样一句话:空气之下,人人平等。
但事实是,北京雾霾严重,还能不停有人发声,去控诉,要求政府整治。要是实在忍不了,就去买一台空气净化器,要求公司必须配备最好的新风系统,这时,你们仿佛第二空间的中产一样,能够享受12小时的黎明,因为你有嘴,被打了会叫,会哭出声,而让更底层的人,该怎么办呢?
我听不到悲鸣,因为他们都是哑巴,
我看不见哭泣,因为他们干涸的眼窝早已渗不出清水,
我遇不到反抗,因为即使双手仍在,真正的自由早已被夺去。
只剩下一部苦闷的劳动机器。
北京折叠,不是科幻,已成现实。
只是但愿你做的所有选择,务必是最终想要的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