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涂山之会:夏王朝开辟
禹登基后,在有崇氏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阳(山南水北是阳)建立了阳城(河南登封县告成镇)为都城。后又定都阳翟(河南禹州市)。
帝禹常常怀念自己当年治水时与各个部族交情,这也是他的统治根基,他害怕因为时间的久远,这份友情被渐渐淡忘。于是他驾车沿着颖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安徽蚌埠西郊怀远县境),会面中原诸侯和夷诸部众等部落首领,史称“涂山之会”。此时的部族首领也已是世袭贵族,各个邦国的君王。
他们纵酒高歌,抚琴献舞,以玉帛为礼,表示自己对中原帝王的友好和忠诚。
帝禹颁布了属于自己的新历法,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后世称为夏历。大禹铸鼎,定历法也就标志了夏王朝的建立。
帝禹再讨共工氏
此次涂山之会,不仅是为了确定禹自己天下共主的身份地位,更是为了立威望。会议中,有个汪芒氏的部族首领被共工氏收买,站在了共工一边说话,有意怠慢帝禹的命令。帝禹也是看出端倪,当机立断,在会上当着众人的面把汪芒氏首领杀了。以此来说明帝禹是所有部落首领的国王。方国首领们都非常害怕,从此更加小心的听从帝禹。
当然,共工氏和三苗就是此次大会后,将要讨伐的目标。共工氏自不服颛顼以来,被历代帝皇不断征讨,如今又要轮到帝禹出手了。虽然没有具体讨伐共工氏的内容,但共工氏最终被大禹剿灭。
共工氏的臣子相柳却为主公抱不平,他妄想组织残部继续顽抗。相柳为人贪婪,食量惊人,每次都要吃掉九座山高的食物,常常劫掠百姓,被人们称为九个脑袋的相柳。帝禹知道相柳作乱后,就带兵前往讨伐,最终杀死相柳。共工氏残部知道不是对手,就四散而逃了。
共工残部有个叫河伯的人,被帝禹的部队找到,情急之下,跳入河里,找到了一布帛,名为“洛书”。他将此物献给帝禹,表示忠臣,才免于一死。
帝禹铸九鼎
涂山之会后,各方诸侯每年常常贡献“金”即青铜。后来,进献的青铜越来越多,大禹就想起了从前黄帝轩辕氏攻成铸鼎的故事。为了纪念涂山之会,确立的各方诸侯和自己的统治区域,帝禹就将青铜铸成了几个大鼎。为了免于矛盾,大禹就将哪一州的青铜,就铸造哪一州的鼎,然后就将那一州的山川形势铸造在上面。并将从前治水时所遇到的各种奇异禽兽、神怪一并铸在鼎上,使九州百姓知道哪个是神,哪种是奸佞。
大禹五年,继承帝舜的制度,五年一巡狩。回来后,就将旅游地的山川名物、禽兽异兽刻在九鼎之上。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九鼎集中到夏王都城阳城,表示着夏王为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
帝禹再平三苗
帝禹铸九鼎后,三苗又像以往一样在荆州地区捣乱。禹想起了当初三苗对于治水的懈怠,为了保障原始居民的生存空间,统一长江中下游地区。决定把三苗定为大害,并要出征讨伐。
禹在出征前,在祖庙举行了一次隆重的祭天和祭祖仪式。
《尚书禹贡》:
禹手执玄圭说:“三苗为乱,天必诛之。”因其不听教化,多次叛乱,掠杀无辜。现在,三苗部族妖魔四起,天象怪异,夜里有太阳,又连下三天血雨,夏天湖水结冰,五谷发生变异,祖庙出现青龙,狗在市场里嚎啕大哭,人民惊恐,怨声载道。
大禹再次带兵,奇袭三苗。三苗却又一次懈怠了,只见大禹军队,才慌忙组织抵抗。大禹的军队训练有素,士气高昂,强悍无比,三苗之众无法匹敌,溃不成军。还未开战,其首领就已经被东夷弓箭手射死。苗族残部四散奔逃,同共工氏一样,合并于他族。
平定三苗好,大禹彻底统一了长江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