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观后感
趁着520的场,凑了个热闹,去电影院看了电影,影院的情侣很多,和室友两个人也几度被误以为百合,但这些小插曲都可以忽略不计,毕竟这么些年,谁还没点承受能力呢?不就是玫瑰和男人嘛?柠檬精上线也不能表现的太明显不是。总之,玫瑰很香,电影很感人。
感觉电影里没有那种让你泪流满面的画面,却有种揪心的疼痛,挺折磨人的。
这部电影没有很完美的修饰,但是就是这样不加修饰的纪实,让故事本身更加深入人心。
再谈及故事本身,其实与其说是故事,不如说是经历。黎巴嫩,或许很少很少有人认识这样的一个国家,它是叙利亚旁边的一个小国,可想而知,战乱中的风雨飘摇,那些社会底层的人们是如何生存的。
抛却这一切外在因素,再想想在黎巴嫩家庭里多生多育的观念下,每个家庭都有很多个孩子,本就贫困,而众多孩子下,就意味着家长肩负重担,孩子苦不堪言。
赞恩,12岁,我们认知里应该在小学或初中读书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却承担着诸多社会角色 :送煤气、运大桶水、照顾妹妹、养家糊口,但他仍然保持自己的温暖 聪明与坚毅 。这种暗无天日的生活,有的成人都无法承受,何况一个孩子?他也尝试逃离原本烂透了的生活,奈何现实总是如此残酷,他远离亲人生活的那段时间,他经历了收留他的拉希尔因没有身份证拘留,他带着她的儿子讨生活,那时候他有一个瑞典梦,再回家取证件的时候,发现自己其实是一个黑户,又得知他的妹妹因11岁有孕而死,他怒极,拿着刀捅了妹妹的丈夫。
没有爱,何来家。 “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不然你能留给他的回忆是什么?我只记得,暴力、侮辱和殴打…整个故事压抑的气氛让人喘不过气,生活让只不过还是孩子的赞恩背负起并不属于他的沉重。眼神空洞麻木,那想要极力逃离的无力,那对瑞典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那段独白,都让无数人反思,战争、灾难、贫穷、愚昧无知,让太多的孩子失去了原本的快乐。
我听说过一句话,避孕是消灭贫困的最好方式。或许有些偏激,但对于那些希望通过生孩子改变命运的人来说,这句话值得深思。毕竟,我们必须得明白,把孩子生出来,并不是仅仅是给予生命那么简单,我们要尽力给他以好的教育,好的生活环境,我们不是为了让他来吃苦的,更别谈让孩子来改变家族命运。
电影结束时,赞恩去到了他的瑞典,而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孩子没有那么幸运,有多少孩子还在黯淡无光的日子里苦苦煎熬。
电影结束时,我和室友不禁感叹到,中国真好,当初如果不是计划生育,恐怕我们也没机会坐在这看电影了,恐怕女孩子不可能抱着玫瑰花了,恐怕也没有男生给女生织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