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语文老师
2022-01-16 本文已影响0人
丁若木

寒假了,就会遇到不同的人。
互相不认识的朋友,一般都会自报家门。
说到大学老师,就会被询问教什么科目。
我说:生涯规划、心理健康、创业创新。
一般对方会抓住的字眼是:心理学?教心理的?那刚好有个问题咨询你。
然后,就开启唠嗑模式。
我在想:我该如何接话?还能好好聊天吗?大庭广众,用心理问话,自然会涉及到他人隐私。也许,对方滔滔不绝,感觉是见到救命稻草,溺水看到光,似乎旁若无人,并不介意自己的隐私。也许,很多时候,他人事后会后悔讲自己太多。如果我不来点儿猛料呢,对方又会觉的心理咨询师不过如此。
比如,一公职人员,一起年会。知道我是教心理后,马上询问:我儿子就是不想结婚,你说怎么办?
如果好奇,会回应:怎么不想结婚?你觉得是什么原因?
如果身份层面,会回应:儿子结婚不着急,妈妈肯定着急了!你想成为一个催婚的妈妈吗?
如果价值层面:孩子30岁之前结婚,对你来说,为什么这么重要?
如果面质:你允许孩子不结婚吗?
……
类似这样,种种种种。
我当时不想和她聊他孩子的隐私,毕竟有她同事在。我就用了面质,妈妈愣了一下下,然后就再也没有理我了。
毕竟她从没想过这个问题,根深蒂固认为孩子应该在合适的年龄结婚生子。
所以,这句问话,立刻解决了我被迫营业的苦恼。
“我是教语文的”,应该会平稳落地。
我是丁若木,相信叙事的力量。
坚持叙说749天,坚持锻炼71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