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成为“课代表”

每天早晨,ABC班课代表都会送来作业。C班的课代表是个小男孩,暂称其为L同学。
我对L同学的印象很好,他很负责,每天都会准时上交作业,并且清晰地告诉我作业完成的情况。上课的时候,他也会做出“课代表”的表率。有时,他懈怠,我就会以“课代表”的名号“敲打”提醒他,他也会积极地回应。
分班之前,我并没有教过L同学。听他的老师说,L以前非常懒散,作业长期不交,上课永远是趴在桌面上,一副睡眼惺忪态。总之,曾经的L同学与现下的他判若两人。
那么,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转变呢?综合分析一二,我想,可能有如下原因。
其一,“课代表”身份的约束。凡是担任班干的孩子,为了服众,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他必须做好自己。“课代表”顾名思义,为“佼佼者”之名,因此,每个有此“名号”的孩子,都在努力靠近或者保持与之相匹配的“优秀”。
我们常说,“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有时,为了“能戴王冠”,我们须采取“先承其重”的方式。
其二,“课代表”身份附加的关注度。每个孩子,不论层次差别,不论性格迥异,不论态度几何,都希望获得“关注”与“爱”。只是原生家庭,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获取方式的差异。
成为班干,是获取“关注”与“爱”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身为“课代表”,L同学自然会受到不同以往的关注,也许,他会发现有了这个身份之后,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不小心,他就成为了课堂的中心,一不小心他就成为了老师办公桌前的常客,一不小心他就成为了其他孩子口中的“依赖”。
这些都会让他感受到存在感与归属感,甚至是价值感,体会到自身的重要性。接下来,他会更努力,而越是努力,他会越是幸运。
其三,新的老师,新的集体,新的开始。犯错了,失败了,我们都会说,要洗心革面,重新开始。但,开始,向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新的环境,往往会给人重新开始的勇气,是“洗心革面”有效助力。
我和集体里的许多其他孩子,对于L同学来说,都是新的环境。我们同过去的他未曾谋面,更不会有加诸其身的任何“成见”,我们面对他,只有新奇感、毫无保留的热情与尊重。而这对于他来说,则是重新树立自我形象的绝佳机会!
学生时代,我以为,因为优秀,才能成为班干。如今,我想,反过来,也许更有意义——因为成为,所以成就。
有多少“课代表”,曾是老师的一颗“希望成就”的种子呢?我们希望一些孩子能够迷途知返,悬崖勒马。于是,先推其“上位”,再促他“谋其职”,尔后“成人之美”。
(一明一暗,萤火之光。我是蓝澜Queen余芳芳,为人师,也为己师。无论在何处,去何方,为何事,我在,笔在。原创日记第18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