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亲子教育我们受过的那些教育

妈妈,我不想去上幼儿园了!

2017-11-07  本文已影响4人  凡一生歌

吃晚饭的时候,有位宝妈给我留言,孩子上幼儿园中班,这几天他突然不想去学校了,他跟我商量今天先跟老师请个假,他在幼儿园的小床上睡不着,想在家里的大床上睡。他想明天再去上学。


学龄前的孩子。没了一开始的新鲜劲,突然发现每天都必须去幼儿园,每天都看不到爸爸妈妈好长时间,当他们开始理解这件事后,有不少孩子就会出现反弹,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说,“我不想去幼儿园了!”

很多家长都遇到过这个问题,在面对孩子说“我不想上学”,家长本能反应就开始教育了,结果孩子感觉不被理解,家长也非常沮丧,常常局面更加僵持。

孩子说,“我不想去上学了”。我们的解读,“他不懂事,根本不知道去学校的重要性”。其实孩子想表达的,“他在学校遇到困难了”,大部分孩子(即使到了学龄后)还是无法准确定位自己的情绪,以及情绪发生的原因。所以他们脱口而出的就是最直接的“喜爱与厌恶”。

当我们马上进入教育模式,学校怎么好,学校怎么重要时,我们只是用自己的自以为是去说服孩子,却常常变成“文不对题”。

理解接纳的最基本原则就是放下家长的身段,全然地去理解接纳孩子的情绪。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却经常忘记。放下家长身段,更加细致地追问,“哦,宝贝,你不想去学校啊。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你不愿意去呢?”

这是邀请的姿态,这会让孩子有机会进一步说出自己的困扰。即使你的孩子表达还不完善,但你有这个意愿询问,就能更容易找到孩子问题背后的原因。

孩子简单的一句“我不想去幼儿园”,背后传递的意思比我们所想象的要丰富的多,也许是她没有具备社交能力,其他孩子不和她玩;也许她玩耍能力不够好,玩玩具过程中不如其他孩子让她沮丧了;也许某个老师忽略了她一点点,她觉得没受到足够关注,等等。

这些细微的,却异常重要的“小事”,真的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询,才能帮助到孩子。要想解决问题,第一步要保证我们进入孩子的沟通频道。

当孩子说“我不想去幼儿园”时,其实他们内心也是有深深的无力和自责的。这个年纪的孩子已经完全都懂了,特别是父母对他们的显性或者隐性的期望,他们都能从我们的态度眼神语气里感受到。再闹的孩子,抵抗表现的再激烈,他们内心还是脆弱的。


分享一位妈妈的故事,我们看看这位妈妈是怎么做的。

有天早上,四岁的儿子起床时说不想去有幼儿园。那天晚上他在幼儿园刚好有跆拳道的课外班,他最近总嫌辛苦,不想上跆拳道课。

我想可能是这个原因,就问他是不是不想上跆拳道课。他说是。我又问:“如果不上跆拳道课的话,你想不想去幼儿园呢?”他说:“也不想去。”

儿子大部分时间去幼儿园还比较主动,虽然有段时间也不想去。那时被我问出来的原因是:他们班的班长老师总对小朋友们大喊大叫,他害怕。但这学期他们换了班长老师,于是我想这次他不想去会不会也和老师有关?

我继续问他:“老师对你们大喊大叫了么?”他说是。

我随口又问他:“老师有打你么?”他说是。

当时我就惊了,连忙问:“是哪个老师?她是怎么打你的?”

“XX老师打了我的脸。”

“老师很生气么?她为什么打你的脸?”

“我不肯去洗手、尿尿。”

“是当着小朋友的面打的么?”他说不是。

“是把你拉到别的房间打的么?”他说是。

“然后发生什么了?” 他忿忿地说:“我就走了,我再也不喜欢那个老师了!“

“老师有没有让你不要告诉妈妈?”

“有,老师说不要告诉爸爸妈妈。”

事情基本明了:孩子估计因为犯倔不想洗手、尿尿,导致老师生气,把他拉到另一个房间,打了他的脸,然后老师告诉他不要告诉爸爸妈妈。这个小孩犯倔的时候,连我们做父母的都头疼,更别说每天要管理二十多个孩子的老师了。

当时我的脑子在迅速地转着,想着怎么处理这种事。

首先我分析目前的形势是:这是他上幼儿园以来第一次说出被老师打,以前也问过他这个问题,都回答“没有”;而且既然是拉到别的房间打的,肯定监控看不到,没有证据证明小孩被打。就算我想去闹,也闹不出什么名堂;另外这个幼儿园整体硬件、师资、课程活动都还可以,收费不太贵,离家也很近;我目前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到更合适的幼儿园,所以只能暂时在这家幼儿园上下去。


其次我考虑我想要的结果是什么?我当然希望老师向小孩道歉,因为他说他“再也不喜欢那个老师了”,说明他以前很喜欢那个老师,他心理上多少还是有变化的。但是由于没有监控,就算我去找那个老师对质,估计她也不会承认。转回头,再对小孩变本加厉或态度上冷漠忽视就更糟了,所以不能具体说出是哪个老师。但是这种打脸的行为必须禁止,正常管教打手什么的我们都可以接受,打脸绝对不行。所以我想要的两个结果是:一、这种打脸的惩罚行为必须禁止;二、孩子在幼儿园期间的情绪和心理必须受到关注和呵护。所以我给老公打了电话,商量好晚上早点回来去幼儿园同园方和老师谈一下这件事。

第三,我在考虑从什么角度向孩子分析这件事,以及如何安抚他的情绪和心理。

1.孩子以后的路也避免不了受委屈,如何处理和避免同类事件再次发生更重要;

2.让孩子学会有同理心,理解别人,因为表象背后都有更深层的原因;

3.不惹事也不怕事,让孩子知道有方法保护自己和解决问题;

4.得让他知道是非对错,老师不一定就对,权威也有错的时候。

于是我对儿子说:“宝贝,谢谢你告诉我这件事,你很信任妈妈。小朋友和妈妈之间不能有秘密,越有人不让你告诉妈妈,你就越要告诉妈妈,不让告诉妈妈的事情很可能是坏事情,爸爸妈妈知道得越早就越能帮助你。”

“老师骂人、打人是不对的,老师也会做错事。但这也是她们最无助的时候,她们需要帮助,那么多的小朋友一起闹,没人听她们的话,她们不知道怎么办才会大喊大叫。你在家不乖的时候,妈妈也着过急不是么?”

“如果这时候你能配合老师,按她们说的去做,情况会好很多;如果你确实不想按老师说的做,就要告诉老师为什么不想这样做。说出来,别人才明白,比如你可以说:我现在不想尿尿,老师你别惩罚我。”

“如果老师再有打你脸的时候,你也不要怕,一定要告诉妈妈,妈妈还可以有其他办法帮你,比如请警察来帮我们解决。”

儿子说了句:“可她是我们的老师啊。”一句话透漏了四岁孩子的道德判断和推理果真还是处于柯尔伯格理论的“前习俗水平”阶段,此时儿童想象一个强有力的权威,有一套固定的、必须服从的规则,因此产生恐惧心理,希望避免权威人物的处罚,他们常以为受权威人物表扬是好的,受批评是不好的。他的潜意识里还是存在着“老师是权威,老师都是对的,老师惩罚我都是因为我错了”这样的判断,所以我们也要帮助孩子明辨是非。


晚上我去幼儿园找副园长谈了话,她一再追问打人的老师是谁,但我没说。然后又和老公一起找班长老师谈了话,皆表明了我们如下的观点:

一、理解老师也有无助、情绪失控的时候。作为家长,在面对一个孩子都有想动手的时候,何况老师要面对二十多个孩子,都能想象出她们崩溃时的情形;

二、班级管理、教师管教如果有惩罚措施,像打手、排除游戏外、让孩子独处画画什么的,我们也可以接受。我们也没有把孩子当作宝、说不能惩罚,但老师是教育专业人员,决不允许用打脸或其他过激并有辱人格的方式;

三、不是孩子恶意的错误行为,不能使用惩罚措施。有时孩子不是故意犯错,只是由于认知水平不够,此时就不能惩罚他们。

四、因是第一次出现打我们孩子的行为,也没有出现外伤,心理也暂时稳定,所以暂不追究老师和园方责任。但下一次绝不容忍,必要时会采取法律手段;

五、请园方与老师关注孩子在园期间的情绪和心理状况,多予以安抚、呵护。

第二天,老公送孩子去幼儿园时,班长老师又找老公谈了话并表达了歉意;副园长也先后给我打了两次电话,表示对此事的关注,并且还是希望我能说出那个老师是谁,她们务必要开除打人者。看得出她们很在意幼儿园的名誉。这两天我问儿子在幼儿园是否很高兴,还要不要去幼儿园?他说很开心,还想去幼儿园。我想,这就够了。

我们帮助孩子的不仅仅是“去不去幼儿园”的问题,而是教会孩子如何把新困难、新问题包容进自己的世界,重建自我,这就是成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