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弑母少年和22岁喂饭巨婴:异形人是如何炼成的

1
12月2日晚,湖南益阳沅江市,12岁少年吴某与母亲陈欣起了冲突。
最后陈欣身中二十多伤,倒在血泊之中。
吴某将房门反锁,收起钥匙,把沾了血迹的衣服换掉。
然后将作案的菜刀扔到屋后的鱼塘中。
现场被发现后,他镇定地对别人说:
“母亲不是我杀的,她是自杀。”
后来警察来了,他才承认是他杀了母亲。
可他并不知悔改:
“我杀的又不是别人!杀的是我妈!”
指认现场的时候,村民们发现,他还在笑。

一切,仿佛是一场与己无关的戏。
而自己只是一个旁若无人的看客。
津津有味,甚至,意犹未尽。
实在令人毛骨悚然。
这是一个悲剧的少年,12年受育,未及言恩,却举起了明晃晃的屠刀。
他激起了大多数人的愤怒。
而他最终的释放也毫无悬念地引起了恐慌。

我也在恐慌,而我也一边在想:
一个少年,为什么在他12岁的时候就可以成为一个杀人犯、弑亲者?!
是的,所有人都在谴责他的残忍,可是难道他的残忍本来就如影随形吗?
他当然是可怕的,杀母却仍不知罪恶。
但即使我们称他为恶魔,也应当清楚,恶魔不是天生的。
难道有人一出生就被命定是天使或者魔鬼吗?
2 亲代的缺席
不。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杀人者吴某写过一篇作文,题目叫《爸爸我想对您说》。
文中,他讲到母亲去上夜班,并且嘱咐父亲要在家照顾他。
可是父亲的朋友来电话,“三缺一”,约打麻将。
当他听到电话里的声音时,
“恨不得把电线剪断,恨不得把电话砸碎”。
他还哀求父亲:
“爸爸,妈妈不在家,您就别出去了,就这一次。”

父亲说他:“小孩子懂什么!”
执意出去。
作文是这样结尾的:
爸爸我想对您说:“您少打麻将吧!我失去的爱太少(多)了。”
在这句话里,旁人能够读出多少的哀怜和卑微!
他冷血吗,他残忍吗,他不够细腻吗?
我看到的是,他对爱的诉求可怜地落空了。
我不知道多少人有过这种挫败的体验:只想要一次陪伴,却受到十二万分冷落。
作文的开篇尤其令人难受:
我一想起自己在家的那一天,泪水就糊了双眼。

写下这行感情丰富的字的人,就是后来杀人不眨眼的那个人。
说实话,猝不及防。
而这也就是吴某家庭最大的问题,亲代的爱和关注,一直在缺席。
吴某两岁时,父母亲就外出打工了。
他成了一名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带大。
留守儿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可是旁人能够理解的当中的苦,怎比得上亲历者感受的清晰和真实?
也许一年与父母才能见一两次面,而这少得可怜的见面根本谈不上亲子交流。
于是,亲、子之间的代沟越来越大,隔阂越来越深。

吴某的母亲是这两年回老家生二儿子,才开始带吴某。
中间,是整整十年的真空。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是第一位的。
父母既长期缺席,又何能奢求孩子人格的完整呢?
那就像灵魂被活生生地扯掉了一块啊!
这两天有一个22岁“巨婴”晨宇上了热搜。
他被家人送去新西兰读预科,两年时间败光了200万。
可是性格一直孤僻,只沉迷于打游戏,仍然一事无成,连预科的毕业证都无法取得。
回到国内再次从大专退学,在家里打游戏,连吃饭都要奶奶喂……

而这奇葩景象的背后,仍有一个不幸的家庭。
晨宇10岁那年,父母离婚,随奶奶过生活。
父母皆忙自己的事情,后来又都组建了新的家庭。
所谓关心和爱,不过都是在“愧疚感”之中无限地满足儿子的消费欲望。
但是金钱造得出舒适景象,却撑不起孩子一个健康的人格。
陪伴和言传身教的缺失,终究会让一个家庭吃到苦头。
而最受伤的,却是与大人的故事、恩怨无干的孩子。
人们常说:每一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对熊家长。
而这句话又何尝不是:
每一个人格失常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对缺席的父母。
3 隔代的溺爱
父母缺席时,有一个梯队会自然而然地补上。
这就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就是隔代。
可是,人是补上了,有一些东西,却谁都补不了。
隔代能给到最多的,往往就是不折不扣的溺爱。

弑母的吴某,从两岁时就由爷爷奶奶带。
他们都惯着孙子,以至于孙子渐渐染上一些不良的习惯。
抽烟、偷钱,都来了。
吴某曾经偷了爷爷1000多块钱,可是爷爷没有批评他。
而吴某的母亲回家带吴某,有时进行管教,爷爷奶奶看不过眼,还会跟她争吵。
案发后,警察带吴某回事发现场了解情况,爱孙心切的爷爷还摸了摸孙子的脸。
爷爷辈疼惜孙辈,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但是这疼惜往往因为失掉“原则”而过了分,变得贻害无穷。
小孩习惯了有求必应,习惯了唯我独尊。
长此以往,一旦受到挫折,就会剧烈反弹。
吴某家如是,巨婴晨宇家也如是。
父母离异后,晨宇就跟着奶奶过生活。
他是奶奶家的“独苗”,奶奶视他如同命根子。
尤其儿子媳妇离异,让她深觉孙子受了天大的委屈,决定把最好的都给他。
所以一直宠溺。
即使天寒地冻,自己有脚疾,卧病在床。
但为了买孙子喜欢的面包片,也二话不说就出门。
孙子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即使儿子重组了家庭,要把晨宇接过去一起生活,奶奶也不忍心。
怕孙子去了“后妈”那受委屈。
而如今,在社会经历了一圈挫败回家的晨宇,又彻底地回归到奶奶宠溺的生活。
可是这是一个22岁的成年人了!
他猫在卧室里打游戏,也继续让奶奶把饭端到跟前,甚至一口一口喂他。
亲代挖下的坑,隔代都苦心孤诣地想去补。
可是用力过猛的后果,就是孩子认知的畸形或者生活的无能。

我曾在篇关于巨婴的文中写到,他们的心理可能变成:
“天下是我家,颐指气使、生杀予夺,只要喜欢,怎样都可以。”
在吴某,他是杀母以反抗;在晨宇,他是缩回奶奶的保护圈,回他的王国,当他的皇帝。
4
生儿育女,并不止“生”,更在于“育”。
对于为人父母的人来讲,这绝对是人生的大课题。
它无法简约,没有捷径,只能父母踏踏实实、花心思去好好经营。
《家有喜事》中,吃着火锅的周星驰对老爸开玩笑:
“你还没征求我的同意就把我生出来,现在正好算账,给钱吧。”
这很调侃,却也很有味道。
有哪一个孩子的出生是参考了自己的意见的呢?

《百变星君》中,周星驰更是“污气”十足地对老妈“怼道”:
“生我是副作用,享受制造过程而已罢了!”
每一个孩子的出生,对于父母来讲,都意味着一份责任。
那是血缘的牵绊,更是血缘的温暖。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最后都会不可磨灭地带上父母的影子。
所以,为人父母,不要轻易缺席。
你的孩子经不起!
Ps: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木末先生,——嘘,“木末芙蓉花”的“木末”
这里有一枚犀利的麦子,要发出思想的锋芒
掐指一算,你我八字相合,快来坐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