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推荐读《先生》
小宝有一个语文的寒假作业,要阅读两本语文老师张先生推荐的书,并且做好摘抄笔记。
在放假前,学校有一个家校互动,邀请家长就这次期末考试等等的任何问题去学校与任课老师交流,于是我见到了任教语文的张老师。张老师个子不算很高,瘦瘦的,戴一副细边框眼镜。了解到孩子这次语文没有考好,主要是作文和阅读失分较多。老师没有责备,而是鼓励,说作文对于高一的孩子来讲是难了些。
放假了,小宝把两本书单给我,让我去图书馆借,一本是《先生》,另一本是《西方文明讲演录》。在馆里电脑上一查,竟然没有,我不死心,又麻烦馆里的老师帮我查,哪知是真的没有,只有总馆参考阅览室有,但不供外借,于是决定购买。
书不久就送到了,翻开《先生》,不禁感谢张老师,推荐了这么好的书给孩子。我想,这不仅仅是孩子需要看的。
蔡元培先生画像先生是称呼,一般用于对老师(教书先生)的尊称,也是世人对他们的敬仰。《先生》一书列出了十位出生于一百多年前的学者、教育家(亦有文学家、历史学家、科学家),他们是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此书列出了这每一位先生的简单生平,主要教过他们的先生以及他们杰出的学生,重要的是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成绩,用一生中重要的几件事说明出来。其实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引子,指导我们去深入了解这些先生,去阅读他们的著作,尤为重要的是——学习他们的精神。
一百多年前,封建帝制瓦解,民国初始,北洋军阀混战,国际局势也非常动荡,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批家境尚好,祖父辈(清朝或晚清)非常重视教育的少年们成长起来了,他们很快就意识到一个国家要富强起来的根本改变,要有真正掌握科学技术以及有高尚情操的人才,而解决人才的唯一出路就是办好教育。一百多年过去,即使身处和平年代的我辈,依然明白教育的根本重要性。正所谓“教育盛,虽战乱纷争,仍人才辈出、民力丰沛、国体向上;教育衰,纵四海平定歌舞升平也社会浮躁、未来迷茫、振兴乏力。教育,国之命脉,而先生又为教育之魂魄。”
左起:原西南联大训导长查良钊先生、北大校长胡适先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南开大学秘书长黄珏生先生。摄于1947年清华校园。先生们一生的追求就是新时代(民国初期)需要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高校,而这样的高校就是培养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材,所以不管是蔡元培先生的“自由思想,兼容并包”还是胡适先生的“容忍是自由的根源”,亦或是张伯苓先生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都是围绕着这个大目标。更还有晏阳初先生的世界性广泛平民教育,“先识字,以造就新民,从而能强国救国”。先生们一生只做他们认定的一件事,坚持独立自由之思想,无论有多少的艰难险阻,多少的挫折失败,他们从未想过要放弃。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完全放下了自己小我的利益,只想到人民大众的利益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及教育,因为教育乃国家发展之根本。这种思想理念不仅超越了家国情怀,更是无私忘我的大爱奉献,所以他们才能名垂青史,让后人代代铭记。
一百二十年前,一场短短的戊戌变法,虽然失败,却改变了中国教育格局和走向。废八股、重西学、兴科技,创办京师大学堂,也是北京大学的前身。各类书院等都引进西方科学,保留四书五经,增加农学、医学、政治、实务等课程及考试,意在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并敢于担负起国家重任。正因为有这些先生们以国为先、教为重的指导精神,才支撑着他们走过内忧外患的风雨。尤其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抗战时期遭遇炮火的袭击,学校被炸毁,但那种爱国救国的精神却更加坚定,学校搬到云南,成立西南联大,继续上课。轰炸的警报过后,学生和教授先生们依然重回课堂。在如此的环境下,都坚持没有停课。这段师生们置生死于度外的特殊教学历程,在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我们今天看来,如神话一般。扪心自问,如果换作是我们,能做到吗?
西南联大校歌相比那个新旧交替、千年帝制土崩瓦解,新秩序新文化要快速建设的时代,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就如同是天堂一般的美好。经过几代人的艰苦抗争和奋斗,很多教育的基础,硬件,软件,师资,条件都比民国那个战乱纷飞,烽火连天的时代好上百倍不止。可也正是因为太享乐,太优越,以至于我们丢掉了那一代先生们的卓越精神。
在西南联大上课的学生们记得大约四个月前,我曾写了一篇题为《现在明白了,我们为什么情怀不再》的文章,得到不少读者的认同,看了《先生》一书,更能体会到现在的高等教育缺失的正是“传道”部分,没有体现国之重器的价值。为什么民国的这些先生们会有这种精神,因为他们通过教育得到了正确的传道——圣人之道,也是中国千年文化精神的传承。古代四书中的《大学》篇章,里面有八条目,即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千年中国的文化传统,传承至今的是儒家的思想,要做君子、做圣人,就必须通过上述的八个过程,树立崇高的道德品质、宽广无私的胸怀。而现今的高等教育(高校)很多都沦为职业精英培训所,我们缺少的正是心怀天下的豪迈与雄心。相比百年前,那些先生们办学办教育的初心,我们不得不遗憾地承认,我们是辜负了。
那一代先生已经长眠,但他们的风骨、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以及深厚的爱国情感,无不感动着后世的子弟们。祈愿一百年后的我们,能传承这些先生们的不朽精神,在新时代里,拿出我们的担当,像百年前的先生们那样脚踏实地,心怀天下大志,实现中国梦想。唯有如此,我们的精神才能被后世传承发扬,而我们也有负这个重任,百年风雨路,精神永恒驻。
先生先生了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