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带给她的微风
她是含着泪读完了《围城》,读完了带给她欢乐和悲伤的爱情。
柳霏静陷在沙发里,有些费力地抽了纸巾,拭去眼角的泪水,嘴角撑起一个微笑。天花板上璀璨的吊灯,发散出迷离的光彩,照着墙上的挂钟,已是凌晨一点钟。
霏静读文常常只是第一视角,跟着作者安排的镜头走,而这一次她随着场景,变换着自己的灵魂,在那一个个书中的角色间穿插。她知道自己就像是唐晓芙,一个跟“方鸿渐”因误会而错过的“唐晓芙”。
在骂跑了鸿渐之后,晓芙看到雨中的鸿渐如此伤心落魄,知道是自己过分了。晓芙打电话想安慰鸿渐,却被他骂了一通,虽然猜到几分骂的是她的表姐苏文纨,心上疲惫的很,不想寻求答案,就与鸿渐不再来往,往后两人也没再见到。
书里唐晓芙是没有再出现,竟然因为误会而绝缘,和现实是如此吻合。看似离奇,实乃真事。我们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无鸟不有,不管是麻雀、八哥、孔雀。
世人交恶,而不知一生兜转,哪来这么深的仇恨?再见面,已是老矣,或今生都不再见,能相识时何不融融恰恰、多多包容?
一时没能解开的结,竟伴了一生,以为是终生的遗憾。可快乐的事有千种万种,既然当时是种遗憾,就不必多说了,多停留都是耽误。
这世界是一片欢乐的海洋,时候不早了,还要赶在天黑前收集更多的欢乐。霏静眼中却是悲伤的泪水,这怎么行呢?曾想和每个人都和和睦睦,终于结下了一个世仇,往后遇见都仿佛对方是罪大恶极之人,要故意躲避着不见。
鸿渐是不愿把自己的痛苦给所有的人看的,这只会让不懂得他这一段历程之艰辛的人,冷眼嘲笑。仿佛他们就没有过独自难过的时候,而说他是傻瓜。心上已经是够苦了,何苦还要惹他人来冷笑,来加重自己的病情?
自诩为“聪明人”,以此笑骂世人,是人间不可少的乐趣之一。
他们是在你面前做着君子,背地里不知说了你多少坏话,赢得了“笑面君子”的名声,又不屑于做“背地小人”。如果他是不要这“君子”的名声的,那被诬陷过的人,心里会好受些:说就说吧,慢慢你们就会说得天花乱坠,说的好像是我,却已经是另外的什么人了。
单凭一张嘴,说破一片天。
就某件事而言,它的信息含量就那么少,不多多发酵,发挥下想象力,实在是有愧于它就发生这么一次。像是夏蝉见到了铁树开花,以为这是千年一遇的幸运,连出生不过顺了自然都不顾了,反正高兴的时候,随手抓来的泥巴也是能涂在脸上,很是让人开心的。
在熟人间,霏静的故事流传的越来越离谱,已经有要演化成一部《史记》的趋势。
当下的人,对于自己身边的事,如此感兴趣。他们不仅要说,还要亲自增添几笔,恨不能把它一直传颂千古似的,传递给更多的人。
很多的科学道理,在不同的领域都是相通的。美学上的“近大远小”,可以解释以上现象。
身边是离的近,当下也就是最近,所以这个时候最激烈,霏静有些不敢出门,怕见到熟人。“知道真相”,“了解她的为人”,并且“在事件传播中发挥着作用”的熟人,让她很是畏惧。他们是真实的病毒。
小风暴的“风眼”,也不能说它就不剧烈。鸡毛蒜皮的事儿,有人抓着不放,也能成大事儿。此时它是——喜欢热闹的人,甩不开的孤独;追求完美的人,避不掉的瑕疵。
她没有这么纠结,一定要别人不再提起她的过去。再过一些时间,她会被卷入更重要的事情里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这是生活里写好的“剧本”,她是专业的“演员”,清楚接下来的剧情。拥有什么样的胸怀,就能做什么样的事儿,不能一直计较着无解的答案,这样心胸太狭窄了。
《围城》里的风,还在轻轻吹拂,势必要把霏静心中那一点火星,燃遍她心里那一整片草原。而霏静想的有些倦了,原来的长篇小说,也能瞬间成了短的。
既然是回味,还仅仅是开了点头,只要来一句“纵观全篇”,就好像吹起了胜利号角,要迎来战役的尾篇了。大有数学论证题,来一个“综上所述”、“同理可得”,来告诉老师——“我要瞎扯了”的意味。反正我就是知道,真相只有一个,真相就是一个。看情况给分吧,我懒得答了。霏静懒得再回味了,今天就到此为止吧。
纵观全篇:鸿渐在城外,受了心伤,鸿渐在城内,受了心伤。结局都是一样的悲情,过程却是不一样的精彩。
霏静本想好好捋一捋《围城》里的人物和故事。但,夜深了,时钟又多走了十几分钟。她彻底被睡眠抓住了,闭了眼,沉入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