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秋园》有感

2023-10-21  本文已影响0人  清水一泓slj

翻开书的第一章,秋园,这位普普通通的母亲,就这样正式登场了。

从五岁至八十九岁,秋园的一生在作者杨本芬的笔下缓缓流过。若按照秋园自己的总结,便是:“一九三二年,从洛阳到南京;一九三七年,从汉口到湘阴;一九六零年,从湖南到湖北;一九八零年,从湖北回湖南。”

但若根据时代的节点来算,秋园的一生则恰好经历了中国从旧社会走向新社会的大半个历程: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随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大饥荒、十年文革……每一个重要的时代节点,秋园都真真切切地经历过。

我们感叹于秋园经受的苦难,也感动于秋园历经苦难后的依然热爱生活。秋园一生都在时代缝隙中勉力求生,丈夫卧病在床、邻居仗势欺压、物质资料匮乏……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秋园几乎一个人挑起了一家七口的生存重担。

值得庆幸的是,人性的光芒从不会被物质的贫瘠所磨灭。即使日子如此艰难,秋园和其丈夫仁受也依然竭尽全力为家人创造有尊严的生活:

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也尽其所能送孩子上学;出门乞讨要饭,也要将孩子拾掇得干干净净;遭遇恶人欺凌,也不忘保持心底的善良……在故事的结尾,秋园八十八岁,依然会为外孙女没能看到山崖上怒放的杜鹃花而感到惋惜不已。

对道德的坚守和对生活的热爱从未在秋园的内心湮灭,在无数个看不见光亮的夜晚,她不仅默默呵护着这精神的火苗,还通过言行将其传递给自己的下一代,为其开辟一条崭新的人生道路。

正是这样千千万万的如秋园一样的普通老百性,支撑起了一代苦难人的成长,在漫漫长夜中为新中国输送一个又一个珍贵的“火种”。

许多人说,《秋园》是女性版的《活着》,因为里面的人物都共同有着来自上个世纪特定时代的深沉的苦难和悲哀。但与《活着》不同的是,《秋园》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尽管作者采用了许多虚构小说的叙事方式,《秋园》本质上依然不属于文学小说。《秋园》,也因其有着作为回忆录的非虚构性,比之其他文学体裁有了更加真实的力量,这也是《秋园》取得如此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

和《活着》一样,没有刻意的苦大仇深,书中每一页却都字字淌血;没有刻意的强调历史,书中每一处却都隐现着时代的悲鸣。透过力透纸背的、夹杂着作者数不清的泪水的文字,读者看到的是秋园的生命中无数个不可承受之重,是特定时代下无数个随命运载浮载沉的渺小个体。

在文末,这位走过八十多年苦痛岁月的老人,最终在痛苦中不安地死去,她用短短一句话将自己的一生概括——“一生尝尽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