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个道姑朋友
“小姐,此去经年,万望保重。”赵嬷嬷拉着陆云深的手,老泪纵横。
“嬷嬷放心,天心庵于我而言,总算是个去处,总比留在府里强。您保重,云深会回来看您。”说完,陆云深便上了那简陋的马车,不回头地走了。
清平十七年,陆侍郎之妻何氏病故,留下嫡女陆云深,年仅八岁。一年后,陆侍郎迎娶王尚书次女,王氏入府以来,对陆云深不闻不问,陆侍郎正需王尚书提拔,对此视而不见。
陆云深在府中的处境愈发艰难。身边只有一个赵嬷嬷忠心相护。
第二年,王氏诞下一个女儿,精心养护,吃穿用度都要府里一等一的,甚至占用了陆云深那一份,下人们也暗中克扣陆云深的月份,只推说是夫人的意思。
自打何氏去世,陆云深便郁郁寡欢,王氏入府以来,处境艰难,人更是冷清了不少。正因为如此,年仅十一岁的陆云深心智成熟了不少。
这一年,王氏的宝贝女儿生了一场大病,久不见好,陆云深借机向父亲禀明,愿意入华山天心庵为妹妹祈福。陆侍郎犹豫未决,毕竟是嫡长女,始终还有父女亲情。王氏知晓后,便打发人安排了车马,又遣人先去天心庵知会了一声,又叫身边的婆子去给陆云深传话,说老爷同意了,明日便启程。陆侍郎只当不知。
陆云深听到之后,竟然觉得释然了,她本还怀着一丝希望,希望父亲顾念父女之情,如今看来,父女缘薄,离开这里,也是应该的。
坐在马车上,从闹市到郊外,陆云深一直安安静静地坐着,想着母亲的慈爱,王氏的打压,父亲的凉薄,渐渐落下泪来。
到了华山脚下,陆府家仆留下陆云深的行李便回去了。站在天心庵大门外,陆云深想,余生清净无欲,也好。
门里走来一个小姑子,“请问施主可是陆家小姐?” 陆云深点头答是。 姑子双手合十道“请随我来。” 陆云深慢慢跟上。
走进庵内,院墙边青竹苒苒,院内零星生着松柏几棵,草木清香混着香火气,诵经的声音随之传来,让人定心静气,生出几分禅意。
大殿内走出一个年长的姑子,带路的小尼姑见了她,双手合十作揖道:“慧陵师太。”
慧陵师太摆手让小尼姑下去了,云深见状,走上前去合十道:“弟子陆云深见过师太。”
慧陵师太道:“施主不必多礼,施主一路舟车劳顿,本应安排斋饭,但主持说你的机缘应在山上,而非我天心庵,故此,请施主移步上山去吧。阿弥陀佛。”言尽,慧陵师太便转身回了大殿。陆云深不明所以,这算被拒之门外了吗,山上有什么机缘?正想着,刚才引路的小尼姑又出现了,依然是简单的一句话:“请随我来。”陆云深只好道谢,跟了上去。
这边大殿内,慧陵师太看着打坐念经的主持,道:“师傅,为何要让陆施主上山去?”
主持手中木鱼不停,缓缓说道:“陆云深心中不平,入不了佛门,山上有你师妹慧尘,该能成就一段机缘,就是不知红尘过后,陆云深会不会与我佛有缘。阿弥陀佛。”
慧陵师太思索片刻也道:“看她的造化了。阿弥陀佛。”
走在山路上,陆云深发现这山上一片荒芜,并无人烟,便问道:“小师父,我们这是去哪儿啊?这一路上并无人烟啊。”
小尼姑步履不停,说到:“施主不必担心,半山上有禅房几间,还有一位师太,法号慧尘,慧尘师太常年隐居于此,施主安心吧。” 陆云深道:“多谢小师父。”于是一路无话直到半山禅房。
到了半山,几间禅房坐落于花木之间,外面有一圈篱笆墙,柴门旁竖着一个木牌,写着“花木深”。陆云深心里称妙。小尼姑见到了禅房,便作别返回了。
陆云深在篱笆墙外问了几声,没人应答,便推开柴门,走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