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己用力学习心理

拥有成熟的知识体系或框架并不一定是好事

2017-02-22  本文已影响1262人  觉己

“知识分两类,一类是知识,一类是表演。”

上一篇文章我提到,一旦你培养了高级认知能力,就能对一些人或事物拥有全新的认识,或者说,对这个世界拥有了全新的眼光。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以前的事物,很多都会变得不一样。

比如原本让你痛彻心扉的爱恋不过是生命中一场过客般的体验;让你忐忑不安的面试里,面试官也许都还不明白自己的问题是否恰当;办公室里那些让你烦透的琐事可能与你的工作、生活并没半毛钱关系;朋友圈那些发来发去的鸡汤,不过是浅层思考的价值观;原本信以为真的理论,最后可能并不一定值得听信(包括我说的也一样)……

现在,我们就以全新的角度和思维,来看看,为什么有的人似乎拥有成熟的知识体系或框架,而有的人好像没有;拥有不同知识体系的人相互合作如何解决冲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重要的是,拥有成熟的知识体系和框架究竟是不是好事?


拥有成熟的知识体系或框架

并不一定是好事

>>

“知识体系”一词似乎越来越被高频次地提起。可能有两个原因吧。

其一,是信息化的发展,让很多知识不必通过个人积累就能随时调取,比如你可以通过搜索引擎随时找到想要的东西,而不必像前人甚至古人一样,背下来。较为明显的例子是,前段时间《诗词大会》上出现的武亦姝,拥有2000多的诗词储备量已被惊为天人。而去年12月,我在北京与叶嘉莹先生、曹长河先生会面时,他们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的本事恐怕不是几千首诗词能解决的。其二,是人们越来越趋向于网络化的阅读,信息内容更加庞大却也更加分散,碎片化成为了一个明显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被反复提醒:不要被碎片化信息淹没,你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叶嘉莹先生  16年12月  天津  )

01 为什么有的人看似拥有特别完整的知识体系,而其他人没有呢?

什么样的人会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呢?

有的人能够将思维结构化,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很快知道其中的原理,大到项目策划和执行,小到生活电器维修,甚至可能绘制出详尽的图表和表格,将其中的原理分析得透彻无比。这样的人,似乎拥有一个成熟的模型、框架或定理,足以让他们在应对不同问题的时候,随机调取。

举一些简单的例子吧。

当医生诊治病人的时候,他们似乎拥有完整的工程性框架,框架中对不同病理、成因、方法、原理、并发症等等有不同的管理和应对机制;当建筑师设计大楼的时候,这种完整的工程性框架也明显存在,对不同的设计、材料、原理以及涉及的经济价值等都有考量;律师、工程师以及古典主义经济学家等等,都拥有自己的工程性框架。美国投资家查理·芒格称之为“一个用来悬挂你的想法的格子框架”。

很多人把这种“框架”简单地理解为知识的广度或深度。

求知识广度的人,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四大名著、二十四史、遗闻轶事,甚至明星八卦;然而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知识,另一种,充其量只能称为表演,比如无效社交中用来炫耀的谈资、与人口角时毫无意义的争论;你可能突然想到,知识不止有广度,也许还有深度,于是红楼梦有红学、纳兰性德有相应的诗词研究……

然而,不论知识广度还是深度,那不过都是知识本身;最重要的,不是你的知识储备,是调取和运用这些知识储备的能力。比如我如果告诉你,“四大名著对我来说并不重要”、“纳兰性德是历史上最被高估的词人之一”,你是思考还是对我抨击?

所以,“知识体系”这种东西,似乎在偏理科、偏工程性的领域里,更加明显,相应职业的人也似乎拥有比我们更完整的框架或逻辑。把这种“用来悬挂想法的格子框架”运用到普通人身上,可以解释为:一个人拥有一个完整的格子框架,在这个框架中的不同位置装有不同的想法。在面对不同的事物时,可以调取恰当的想法来应对和解决问题。

你有这种体系框架吗?

(  纳兰性德)

02 什么是知识体系?

大部分人在被人灌输某个概念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主动去思考这个概念是什么,它是否存在过或者是否合理。比如我刚刚说了很多关于知识体系的事情,但我从没提过,什么是知识体系。

记得我上一篇文章提到过的元认知吗?现在,你可以插入你的“意识楔”,跳出刚刚我编织的关于知识体系的框,问问自己:什么叫知识体系?真的有知识体系这种东西吗?

百度搜索一下,没有确切的解释。不过我倒是很喜欢其中一个解答——“把自古以来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细分化、割裂化,到今天已形成知识的海洋,细分成千万个子系统、子学科、子专业、子技巧,让后来者看不到头,更无法突破专业边界”。

这个解释有点贬义,大致说这个世界上本来没有体系,结果人们蛋疼地细分、割裂,让人看不到边界。

不过奇怪的是,这个世界上,体系一直就存在——河流的走向、树叶的经脉、动植物的身体结构、大脑的神经元细胞……部落或国家的形成、企业结构等等,都成了体系。从自然到人类社会,从客观存在到主观分类,体系也许让一切更复杂化、细分化、割裂化,但正是人类以这种主观方式,才让一切可被记忆、被学习、被传承。

(河流样貌  ) (树叶经脉  )

所以,知识体系可以理解为,人类以自己的方式对事物的认知进行主观划分,所产生的架构。只不过对于医生、律师、建筑师来说,这些知识体系需要人们达成共识,才更易于分工合作和达成目标;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无需对相互间的知识体系达成共识,因此才会有矛盾与冲突的产生。

(大脑神经元  )

可以说,普通人同样拥有知识体系,只不过,有的人的知识体系没有经过有效的运用和训练,最终导致大脑选择性遗忘,比如你如果长期习惯于听命上司或领导,而不主动思考项目的全局与过程,便会习惯于做一颗革命的螺丝钉,能解决好分内之事,但可能失去某领域的知识体系;而有的人的知识体系可能本身就无用或无效,比如不同地域的人们、特别是长辈,他们对于孩子的教育、婚嫁等等拥有不同的观念和民俗,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知识体系,有的可能看似有效,有的只不过是祖辈传下来的习惯。

因此,不论以任何方式、任何形式,你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你也能对不同事物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和定势的逻辑思考。并不是像很多人说的,“为什么我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呢?”


03 知识体系的对立面——随机想法

整篇文章,我都建立在前一篇文章《如何利用思维盲区和知觉空隙训练自己的高级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平常的思考方式有点儿像线性思考,等同于一个问题刨根问题,不过容易陷入死胡同。现在,让我们再插入“意识楔”,再度思考一个问题:既然凡是都有两面,那么,知识体系的对立面又是什么呢?我认为是随机想法!

人生并不是一个体系一个体系习得而来的,也并非只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才要面临碎片化。从出生一开始,我们就像在沙滩上捡贝壳。至于有用与无用,有效与无效,全凭我们最终要把贝壳做成房子还是串成项链。不同的目的,需要不同体系,也造就了不同的我们。但在整个过程中,千万不要忽略那些并未成体系的随机想法。

我之前举了一个例子,在TED演讲中,Ory Sutherlan教授提到,为缩短伦敦到巴黎的高铁旅程时长,让乘客满意,英国人需要花费600万英镑——这其实是古典主义经济学家或工程师们的思考方式。因为在他们的逻辑框架中,让乘客满意,不就是缩短时长,提高高铁速度吗?

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忽略随机想法的重要性:最终目的如果是让乘客满意,那么花6万英镑,给高铁装上无线网络,让旅程变得有用、有效,乘客还会嫌时间久吗?这就是随机想法,它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创造性思维。

有一个听烂了的例子,牙膏公司因为差错生产线上大批量的牙膏盒子和包装好的牙膏混淆在了一起,为了把它们分离开来,公司让各种专家研究也没得出结果。最后问题却是由一个普通技工搞定的——直接在生产线上摆一台大马力的电风扇,空盒子自然被吹掉。

所以,我们常听父母说,“你读书读傻了”,其实并无道理。这么看,拥有成熟的知识体系或框架也并非好事。

04 拥有不同知识体系的人如何解决产生的冲突?

刚才我提到,普通人无需对相互间的知识体系达成共识,因此才会有矛盾与冲突的产生。但当不同知识体系的人必须在一起合作的时候,又该怎么办呢?

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医生、律师、建筑师等等以外的职业或团体当中,比如IT公司的前端设计师与代码工程师;广告公司的策划与导演;当然别忽略了小小家庭中的夫妻、婆媳等等。

对很多成功的公司来说,他们有一个叫做“sweet spot”,可翻译称为“甜蜜点”或者“最佳位置”。他们不会单独考虑某一知识体系中的绝佳方案,而是会考虑不同体系的绝佳方案,再找到“最佳位置”,从技术层面、心理层面以及经济层面共同解决问题。


(成功的公司所循 sweet pot  )

不同知识体系的人合作,也是如此,综合考量彼此的出发点与终点,找到彼此契合的地方,在“最佳位置”去努力,而不是一味说服他人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比如当婆媳在讨论育儿经的时候,各自的习惯与喜好并不应该是谈论的主体,而大部分的婆婆错误地把自己的习惯当作了正确的经验,大部分的媳妇儿也把自己的喜好或育儿百科上的内容当作真理,而彼此不过是想给孩子最好最正确的抚养或教育。

(不同体系人之间的合作  )

又比如,很多创意公司害怕招聘那些拥有固有惯性思维的人,恰恰就是害怕这样的人在从前的项目和团队中,培养了完整而难以改变的知识体系;相反,公司更愿意招聘未经塑造的应届生或毫无经验的菜鸟,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创造力的重要性,远远大过于成功的案例和长久的经验。因为一开始,你所不愿抛弃的经验和骄傲就已经成为合作的阻碍。就连苹果MacBook air的前身也是由一个实习生开始设计的。

好了,还是那句话,年纪尚浅,功力不足,但盼你有些“若得”之思。下一篇文章我要讲的是《不要轻易相信那些会讲故事的人》。


我是高毅,我在做一个长期实验,人说“觉己、觉他、觉行圆满”,这一生能做到“觉己”我想已经很不错了,人人都想改变世界,但有多少人能认识自己呢?欢迎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觉己”,告诉我你的思考,我愿意搜集整理并回馈更多。

版权印为您的作品印上版权86766982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