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了了之的事儿

2021-01-15  本文已影响0人  辞职三年

购物车里新放了好几本书,一直说等等再买吧,后面就不了了之了;和朋友的饭局约了几次都没成功,不是他忙就是你忙,后来见面或者不见面似乎也就那样了;说好了今年要考驾照,半年过去了,工作上又接了新项目,哪有时间?年初定好的全家出游计划,年底繁忙的工作、琐碎的事务、照顾孩子的劳累,都让它成了遥不可及的事儿;换房子的事儿想了好几年了,看看存款,算算月薪,却已经过了第三个年头……

你的生活中,也有一些当初信誓旦旦最后不了了之的事儿吗?

似乎是时间一点点消磨掉了我们的耐心,似乎是眼下的繁忙掩盖了曾经的初心,似乎是做和不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些都吞噬着我们做事情的决心。于是决定痛改前非,制定行动力提升方案,打出外驱力加内驱力的组合拳,实施胡萝卜加大棒的奖惩策略,从头脑到行动,一寸寸地武装自己……

但是,有没有一种可能:你,对这件事情根本没有渴望。

欲望,是渴望的另一个名字

最近有个好朋友找我,想一起开一家瑜伽馆,我和俩是多年的好友,又有共同的爱好,瑜伽。

我刚一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觉得挺兴奋的,但是慢慢冷静下来之后,确定了一件事:和开瑜伽馆比起来,我更渴望的是练瑜伽。

我们往往可以从孩子身上看到最本真的渴望:因为渴望得到心爱的冰激淋,眼睛会放出的光,嘴角会扭动,还会不由自主的咽口水;喜欢哪个小朋友,就会一直和对方玩,根本不在乎别人妈妈说要回家了;绿化带里为什么会喷水?就撅起屁股,钻进草丛一探究竟,根本不会在乎周围的蜘蛛网、树枝上的刺和脚底下的烂泥巴……

但是随着逐渐长大,我们很少还能保持着这种本真的渴望,时间久了,我们甚至连自己渴望什么,都不知道了。

多数人都处于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状态,这就像是在菜市场买菜,转了一圈又一圈,还是不知道自己想买什么,反正眼前看到的菜不是想买的。现在很流行说做自己,但是我就是不知道怎样才算做自己。电影里常说:“别管别人怎么想,就问你自己怎么想”,可是,我根本不知道我怎么想。这是很多人的困境。

说到底这些都是缺乏渴望的表现。

有时候,渴望等同于“欲望”。

但一般我们总说人应该降低欲望,减少欲望,无论对待工作、生活、人际关系似乎都应该如此,好像“无欲无求”,才是人生的最高追求。否则就可能会贪得无厌、不懂感恩、误入歧途、利令智昏等等。

但实际上欲望的定义是这样的:欲望(Desire)是由人的本性产生的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欲望无善恶之分,关键在于如何控制。

欲望促使人们表达愿望,要求,是受到乐趣或任何美好事物的激发,而让人想要采取行动或付出心力来延续或拥有那份乐趣或美好事物的自然盼望,一种想要取得或享受的殷切希望。

可见,我们并没有准确理解欲望的含义。

印度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说:“对欲望不理解,人就永远不能从桎梏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如果你摧毁了你的欲望,可能你也摧毁了你的生活。如果你扭曲它,压制它,你摧毁的可能是非凡之美。”

欲望,是渴望的另一个名字,当二者画上等号的时候,就会为我们带来强大的行动力。

渴望与行动

渴望是迈向真正意义上的行动的第一步。如果没有真正的渴望,只是专注于行动层面,就会出现拖延、各种借口、事情不了了之、在可做与可不做之间摇摆不定、做事效率低下等问题。

我全职带娃,每天总有很多想做、要做、不得不做的事,自己洗头、娃娃洗澡、一日三餐、洗衣服、收拾房子、读书、写作输出、溜娃、买菜……我经常发现,一天下来,可能只做了两件,三餐和溜娃。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很久,直到有一天,我愤愤不平的问:为什么我想做的事情却总是做不了?难道真的是因为没时间吗?我不相信!

还是回归渴望,我问自己:我今天特别渴望去做的是哪一件事?

洗头吗?第三天了,实在有点油了,不过要是不出门的话就还能忍一下。洗脏衣服吗?娃还有换洗的,明天洗也可以。读书吗?叮~脑袋里好像有个灯泡被点亮,对,就是这件事,我非常强烈地渴望去做!于是娃娃午睡、画画、自己玩的时间都变成了我的阅读时间。

因此,一天之内,只要,只要我完成了这一件事情,就是完美而高效的一天。这样做之后,我的内心状态和外在生活就能够自洽了,同时,因为目标得到有效实施,做其他的事也会比较积极和专注,也不会再像原来那么多抱怨了。

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丁丁历险记》,从始至终贯穿了渴望和行动两个关键词。丁丁第一次和古老的船模相遇之后,就强烈地渴望探究关于独角兽号的所有秘密。丁丁坐在图书馆里全神贯注查阅资料,因为心怀渴望,即使面临危险也毫不畏惧。越是追寻,越是危险,身陷囹圄,性命难保,但这丝毫不能动摇他探索的渴望。遇到颓废的阿道克船长之后,又一点点激发了船长对家族秘密的回忆。在海上遭遇海盗萨卡林之后,更是凭借着对秘密宝藏的强烈渴望,燃起了和船长一起全力以赴、背水一战的斗志,最后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丁丁又有了更大的渴望——找到几百年前沉睡在海底的巨大宝藏。

渴望不止,行动不止,故事不停。

有渴望,就根本没有失败这回事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男主角看似完成了一件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在狭窄的监狱里挖出一条通往外界的自由通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背后是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五千多次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五千步的历程。”一旦有了做事情的渴望,失败就不再是失败,只是变成了最后笃定结果的实现阶段而已。也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失败,每一次都是在前进,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甚至,每一次都是成功的。

渴望,会给人带来持续精进的动力,让人做起事情来更有韧劲,抗挫力更强,更不容易断裂,朝着目标前进的过程就变成了若干连续性的阶段,渴望体现的是在精进过程里的成长型思维。

我们可以怀疑自己,可以感到沮丧,可以大哭一场,但是如果真的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去检验渴望是否还在,渴望生生不息,就没有不了了之的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