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投资者也应对市场常怀敬畏之心
本杰明·格雷厄姆可谓“价值投资之父”,他提出的“市场先生”概念,至今仍为很多价值投资者所津津乐道。
你大体可以将股票市场上与你交易的对手看作一个虚拟的人物——“市场先生”,他每天看心情报价,阴晴不定,难以捉摸,体现在报价上就是涨跌波动、高低互现。
这个寓言故事想跟投资者讲的道理是,股市涨跌并不一定对应真实的内含价值变动,很可能只是情绪的结果甚至全然随机。
对吗?很对。甚至可以作为价值投资的理论基石(之一)。但和绝大多数道理一样,“市场先生”也有它的局限性。就像经典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并无法解释现实中存在的许多非理性行为。
价值投资者普遍认为,股票的市场交易价格会体现为围绕着其内含价值上下波动(当然这种波动的时间周期可能很长)。这点我完全认同。但我们遇到的最大障碍和难题其实在于——股票内含价值究竟是多少???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成千上万市场参与者眼中,对股票内含价值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有时候,简直“汝之砒霜,彼之蜜糖”。比如银行股,有的握如黄金,有的视为粪土。
我曾经也是对市场经常嗤之以鼻的。股价动不动上蹿下跳,企业的价值会这样一天一变、频繁波动吗?银行股估值那么低,市场是不是傻?
差不多在入市十年以后,我才逐渐感悟到——价值投资者也应对市场常怀敬畏之心。哪怕我们是以价投自居,也要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理性和能力的局限性。
先聊几个例子吧。
我们知道有个词叫“价值陷阱”。新入市的投资者往往很难理解。说白了就是指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很有价值,实际上投下去发现收益不如预期甚至亏损的东西。
有一类典型的价值陷阱是这样的,你看着它挺低估的,买入,继续低估,坚决再买入,竟然更低估,最后好几年过去了,一直很低估——当然也有的你最终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低估——可能业绩下滑了嘛。
2007年的时候,我挺长一段时间很看好鞍钢股份。很多人会说钢铁是夕阳产业,当时我偏偏认为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的钢铁一点都不夕阳,弄不好还朝阳;更重要的是,人家业绩好啊,蹭蹭往上涨,然后估值又低啊,市盈率、市净率都在全市场底部。
结果很多人都知道了。2008年金融海啸,股市一片哀嚎,钢铁股当然也应声下跌。讲道理,如果业绩继续噌噌往上涨,估值低无可低,那投资者仍然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问题出在哪里呢?就是业绩倒退了呗。
钢铁行业,是典型的强周期行业。2007年,是典型的经济过热。
事后看,可能很多人并不一定如我以前那般愚昧,但当时的我,无论在认知或判断上,都丝毫没有比市场本身来得更高明。
类似的案例还有银行股。好像2007年下半年吧,我转投金融,认为毕竟比钢铁靠谱是吧。钢铁可能真的夕阳了,但银行不会,百业之母啊,业绩稳稳的,估值也不高。只要业绩逐步提上来,就算估值略降咱也不怕,对不?
后来……反正十年过去了,银行业绩肯定不如我当初所预期,而且2008年那样的业绩下滑和股价暴跌都是未能预见到的。(当然这十年多投资银行股的收益并不会太差也,这是另一个话题。)
我曾经很鄙视中小创,估值那么高。后来仔细查阅和研究了些数据,才发现整体而言,小盘股长期收益率还是会比大盘蓝筹更高一些。(这不就意味着你应该投小盘股,可能只是意味着小盘股指数长期而言优于大盘股指数。)
过于看重估值的我,很长时间内选股范围只有大蓝筹。小盘股中纵然有很多风险,但也有不少机会,其中的好股票指望像大盘股那样的低估值根本是不现实的,最终只能错过。错过并不一定是错,但显然也不能称之为对。
有些股票譬如贵州茅台、中国平安、腾讯控股等等,前阵子涨那么多,有人可能觉得市场疯了吧,“市场先生大概这阵子心情太好”,于是看空,结果错失良机,人家一涨再涨。关键是,不单单股价涨,业绩也涨,常常超人们预期。
有时候你不由得想,是不是市场资金确有些神奇的力量,他们竟能预判这些优异的业绩,提前买入布局,甚至无畏当时看起来貌似“过高”的估值。好东西不便宜,是我们在商品社会熟知的道理,股票市场有时候也一样。
仔细看看如今的市场,各路人马观点分歧还是比较大的。比如地产股,有不少价值投资者坚决看好,认为集中度的提升将利好地产龙头。但当前市场给地产股的估值并不高,那是市场错了吗?有可能。但答案显然也不会那么简单。
我国房地产大牛了二十年了吧,蕴藏的风险有多少谁又讲得清楚。很多人预期的集中度提升,其实洽洽意味着行业整体日子并不会好过——钱好赚时必然各种资本涌入,只有不好赚时才有所谓的集中度提升。
我记得很早以前有人将小商品城所有物业的价值做了个合计,发现比上市公司价值还高,于是大胆买入,结果没料到日后电商的冲击如此之大……很多人现在就是拿着各个项目价值在算上市房企价值的,这当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参考思路,但不可能有必然准确的保证。一旦行业变天,你的测算可能都会变成精准的错误。
电器股当前估值也不高。美的集团、格力电器,都是十来倍的PE。跟它们的业绩成长比,是不是显得也很低估呢?很多人就是这么判断的。但我现在倒没这么乐观。
首先空调市场还是一个和房地产高度关联的市场。没把握认定卖空调的企业接下去日子会继续过得很好。事实上,我认为格力一直在寻求转型,本身也是意识到了当前的瓶颈和潜在的困难。
至于美的,仔细想想,它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研发?质量?价格?好像都不突出吧,很像个大杂烩。有一家横跨多个品类的电器企业叫松下(Panasonic),论研发实力和产品质量,我觉得在它当年的地位应该比现在的美的强多了。所以美的成长起来很可能仅仅是因为这个市场容量,并不足以支撑未来继续快速成长。
当然,我说价值投资者应该对市场常怀敬畏之心,不代表着我们要顺应市场,或者妄自菲薄,只是需牢记自身的局限性。
当市场与自己判断不一致的时候,不代表市场就是对的,但肯定更不意味着你是对的。你应该仔细地审查所有的负面因素,持续地研究自己是不是还有什么疏漏或差错。
很多时候,你的判断很可能就是错的。每笔交易都有买卖双方,若是简单以结果论英雄,意味着这个市场的参与者有一半是傻X。你并不是独立于市场之外的,你是这个市场的一部分组成。你本身,也是别人眼中的“市场先生”的一部分。
我个人意见,是主张分散投资的。以绝大部分人对上市公司的研究和了解程度,集中投资跟赌博差异并不大。试问,假设有一个胜率为60%的游戏,你会倾巢投入吗?甚至上杠杆?(有个“凯利公式”可以了解一下。)
而如果我的投资判断准确率能稳定在60%以上,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基本上,判断的准确率越高,获利空间往往越小,或者时间跨度越长,总之获利从来不是容易的事情。
价值投资者追寻的目标和基准,是股票的内含价值。市场对股票内含价值的理解,大概率不会比你弱。仔细想想吧,市盈率、市净率、ROE什么的这些道理,大资金难道懂的比你少吗?你究竟掌握了什么市场不了解的信息呢?或者有什么独到的判断?
对市场常怀敬畏之心,要求我们随时秉持概率思维,价值投资并不是0或1这样非此即彼的游戏,现实世界也不可能是这样运行的。市场本身是各路投资者的集合结果,已经是概率化思维的产物。所有资金都有各自的判断,充分交易,形成了整体的判断。而你自己,只是其中亿万分之一。
有时对投资研究的越多,才越发现自己知识的匮乏,深感惶恐,谨慎前行。
尽管如此,只要做投资,还是要有自己的判断,没判断不如买指数基金。只要长期下来是跑赢基金的,就总有独立做投资的意义。说明你很可能还是比市场更高明一点点的,以及,你运气还不错。:)
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