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平凡的人很丢人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9616950/5d54d42dc1b470c0.jpg)
季羡林老先生是位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学术界领军人物。当年有人请教他:“学什么专业最有前途?”
他的回答是:“任何一个专业学好了都有前途,学不好都没有前途。”(此处应该有掌声)
他的回答恐怕给当今社会上急功近利的浮躁人们送上了一剂良药。
中华民族是个苦难的民族,泱泱几千年的历史征程上总是弥漫着永远也擦不净,扫不起,驱逐不完的尘埃和雾霾。
战火纷飞,战马嘶鸣,途穷日暮,酒入愁肠……等词汇是我们读史书和文学作品时的热门内容。
战争恐怕是贯穿整个历史过程的主要脉络。最登峰造极的是竟然有个朝代都以“战国”为名。可见历史上战争的频繁和寻常。
现在多好啊!我们的处境虽然也有不尽人意的时候,毕竟没有了炮弹满天飞,生灵涂炭,饿殍遍野的惨相。
可是,却有许多人总对自己的生活有着种种的不如意,满眼皆乌云,不见一线希望。于是,一点都感觉不到生活的乐趣。说到底是人心不足,贪婪作怪。
在我幼年的时候,生活还是相当贫困。能吃到一个白面馒头都有莫大的快乐。许多人家做饭都做两样。把细粮和干粮都省出来给家里的男人和老人吃,妇女和儿童吃粗粮和更滥竽充数的食物。
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粮食极度匮乏。为了一个家庭的延续壮大,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仔细想想,谁的身体不重要。孩子正在长身体,他们不需要吃好点吗?能顶半边天的妇女就不重要吗?她们是一家的温暖所在。一个没有母亲的人家通常渗透着凄凉和寂寞。但是在那个苦难的年代里,活命是头等大事,谁还去考虑身体啊,精神啊,情操啊,那些风花雪月的玩意。能吃饱肚子都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在那些岁月中,女人舍己为人,省吃俭用,把男人当顶梁柱的行为是男人们很受用的。不像现在,女人们号称自己是觉醒的一代,把做家务,带孩子,孝敬老人当成极大的生活负担。从这个角度讲,那时男人的家庭地位还是很高的。日子是苦,最起码在家中受着妻子的照顾和宠爱。而不像现在的很多男人,回到家也要撸起袖子挥汗如雨。
我不好说哪种情况更正确,恐怕这也是时代的需要吧。只有做到与时俱进,才不会被时代的列车抛下。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夫妻均为支撑家庭大厦的栋梁。一个家庭离了谁都不成家庭。谁有时间谁干家务。谁回来的早,谁先投入到做家务的运动中去,切不可有居功自傲的想法。
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有家就有家务,你不爱做家务就不要成家,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当个光棍,事情少很多。或者说,成了家就多挣钱,雇专门的保洁员来做家务。否则的话,只能在吵吵闹闹的锅碗瓢盆交响乐中过着鸡飞狗跳的日子了。
一过这样的日子,很多人就觉得不幸福了,殊不知,这种生活也是革命前辈用热血、青春和汗水换来的啊。只要调整好心态,这种日子其实是很幸福的哦。
可现实是,有许多人极度厌倦这种枯井无波的生活,感觉到无聊透顶。听我在这里说话,觉得我是个安于现状胸无大志坐井观天的庸俗小市民。
实际是,我们瞧不起小市民,但谁又不是小市民呢。我们身着什么皮,却又看不起什么皮,那不是在自个寻不自在吗?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生活本来就是没有意义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赋予它一定的意义。
一对烟火夫妻,相互扶持,相濡以沫,养大孩子,送走老人,共同走完漫漫人生征途,最终携手走进人生的夕阳余晖,就是一部不朽的史诗。你还要如何,难道要拽着自己的头发飞上天去吗?
你走的再远,都有一个要回的家;你飞得再高,都有一个要栖息的枝;你混得再辉煌,也有人走茶凉的逆境。
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做好手头的活,爱着眼前的人,读懂面前的书,了却今日的事?
干嘛要东山看着西山高,到了西山又把脚翘。永远都不满足,永远都求完满,到死都闭不上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