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头光头
我不帅,所以颜值的上升空间比较大。但长得也不是很抽象,也不至于抽象得让我放弃治疗。就是这种中间的状态让我老觉得自己还可以拯救一下,兴许可以划入帅哥的行列。
于是发型很自然就成了拯救的关键点,成了我的遮羞布。但是让小伙伴们意想不到的是,留短发都很少的我居然剃了个光头。我承认,光头跟之前的长头发相比,反差确实有点儿大,尤其是头皮还有点白。
那么问题来了,我为啥要剃个光头?每个见到我的小伙伴都会问这个问题,我就会说因为洗发水用完了,或者说凉快,或者甩锅说女朋友要我剃的,她喜欢这型等等。至少这些也是简短的而又能让他们满意的答案了。
也有比较在意我或者更好奇的人不满意这些答案。可能不好意思追问我,而且就算问了一时半会儿我也不好回答。于是免不了小伙伴们开始自己猜答案。我也大概猜一下他们猜的答案。有从需要的角度猜测我是在取悦别人或吸引注意力之类;比较关心我的就怕我是不是受了什么刺激;不太了解情况的就猜我是不是在干了坏事,现在改过自新或者认为自己以往碌碌无为,想要奋发图强从头开始;稍微深刻一点的会想我是不是在发型上花了太多注意力,然后把自己搞焦虑了,索性放弃治疗剃了光头,省得烦恼。
要解释我为啥要剃了个光头,我就得从共情讲起。心理咨询中,共情对于咨询师把握来访者心理状态,建立良好咨访关系有着关键性作用。
比较简单一点的共情就是将自己代入对方所处的情景。比如对方做某件事失败了很多次,然后选择了放弃。这件事就很容易理解了,因为我们自己做这件事失败了很多次,也会萌生退意。这种低级共情在生活中也经常发生,我们很容易就能进入别人的情景事件。但也经常出现“即使这事发生在我身上,我也不会像他(她)那样做,真不知道他(她)怎么想的”,“这事明明打个电话就能解决了,搞不懂他(她)怎么就放弃了”等等。
万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这世上只有理解不了别人的人,而没有不能被理解的人。
更高级一点的共情要求咨询师能进入对方的参考框架,然后再进入对方的情景事件。进入对方参考框架说白了就是考虑对方的成长经历。做到这一步,不能被理解的人就要少之又少了。就像看一场电影,只看人物在高潮或结束部分做出的选择,我们并不能很感触。而看了开始的铺垫和发展经过,再看高潮或结尾却能潸然泪下。但看电影始终是在看别人的故事,有些深层次的东西还是难以体会到。这就要讲到最高级的共情了。
而我要讲的最高级的共情就跟我的光头有关了。又让大家吃了半天的饼没吃到馅了,但正如前文所说,开始的铺垫和发展的经过真的很重要。最高级的共情要求咨询师能跳出自己的参考框架,然后再进入对方的参考框架,再然后进入对方的情景事件。我真怀疑有多少咨询师能做到这一点。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经验中,想要跳出谈何容易。
成长的经历塑造的就是我们的人格。人格是个体较稳定的行为模式。形象点说就是面具。大多数人都在完善着自己的面具,使自己的面具能适应各种场合。理论上来说,拥有更多面具才能更好,更快地适应更多的场合。只有脱离了单一人格的束缚,才能完全发挥出我们的潜能,才能真正理解或成为各种人。
但这个面具带给我们太多好处,我们也戴得很习惯了。真要我们换个面具,真的太难了。我们必须先得看清真实的自己,看清哪些是面具,然后接受真实的自己,然后脱下面具,然后重新塑造一个面具。然后就可能一不小心迷失在了各种面具中,忽略了自己真实的感受,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真是太刺激了……
所以如果思想境界没达到,可千万不要自己乱试着塑面具,小心把自己先搞丢了。这就像武侠小说中心法没学好,强行练招数容易走火入魔。一般来说如果谁突然换了个面具,心理学上就会认为其出现了心理疾病。因为原有的人格极度地不适应周围的环境,在强大的压力下,机体为了保护自己才会产生新的人格,甚至出现多重人格(电影里较多)。
而剃光头其实是一种仪式行为。为了向这种思想致敬,标志着我要向先“无我”然后“超我”进军。我用头发象征着我的人格,剃掉它,面对真实的自己。然后戴戴假发,可以体验下各种不同的人格。至于能走多远不强求,看造化。要说我剃光头还有什么其他体悟。那就是:头皮摸上去很热;剃光了头还是有头皮屑;我长得一脸蠢像;接受自己很快乐。
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跟佛道两家的思想不谋而合。
道家认为上善若水,水无常形。水没有固定形状,更没有菱角,很容易从一个容器里出来。道家讲究先入世再出世,其实就是为了学会放下执念,顺其自然,学会成为“水”。森田疗法就是从道家思想中吸取养分,让个体学会分离或忽略痛苦的感受,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佛家做得更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仅是放下执念,七情六欲,甚至想要放下自己?
人若是能跳出自己的参考框架,就能更容易进入其他的参考框架了,也就更能理解别人的行为,宽容别人,也就更容易拥有博爱的情怀了。所以佛家讲大爱,食素、不杀生。即使再坏的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甚至不同的物种,也能理解。
道家和佛家在“跳出框架”上的体悟已经发展得很多了。但在运用“进入其他框架”上似乎并无大的建树。所以佛道更多的是教会世人脱离框架内的痛苦,达到无欲无求。
似乎只有在一些神话人物中能见到一些更深的地运用“进入其他框架”。比如耳熟能详的济公,做好事哪有那么容易,估计只有疯疯癫癫的才能不拘一格,效率高,而又不遭恨。再比如众佛和众菩萨会有很多法相,据说这些法相是为了更好地帮助世人,据说观音本是男身。试想一般人让其变性,他(她)能接受吗?这就是因为放不下执念,跳不出以往的生活经验。
或许相比于教条和仪式,教主们更想留下的是他的思想。据说现在有些和尚白天在庙里当和尚,晚上回家当老公,当爸爸。这种行为好像有那么点符合这种法相的思想。但我就不知道他们的初衷是不是如此了。附上诗相送,个中比对自行体会,我也就不妄加评论了。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