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教育思想海

《奇葩说》提到的“情绪自由”:是多少孩子不曾拥有的自由?

2019-11-08  本文已影响0人  月色沉思
(图片来源于网络)

【1】

第六季《奇葩说》开播,选手大王作为正方辩手,回答“如果给你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你愿意成为一个高智商的讨厌鬼吗?”

大王从自黑开始讲起,说自己是个低智商的人,只能各种陪笑陪酒陪聊天,人生活得要多无奈就多无奈,而她羡慕高智商的人时说:

“当你拥有了高智商,你看破了他人的喜怒,其实与你无关,你自己的世界可以自由运转的时候,即使被讨厌,也不会打击到你的自信,这就是高智商的情绪自由!”

智商高的人,他可以拥有更多表达表达情绪和处理情绪的自由,就不会轻易地被情绪左右,从而拥有更从容的人生。

知乎上有人总结说,一个是自我表达之自由,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情绪,都有表达的权利和自由,这是跟外部交互的过程。

另一个是遵从本心之自由,即能不被外界事物影响自己的情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自我内部的升华,也是与人的生物性、社会性所抗衡的过程。

很多人感叹说成年人根本没有情绪自由,要挣钱养家就要看老板脸色,要伴侣开心就要小心翼翼陪伴,哪里有情绪自由的空间?

其实,无论成年人如何悲催,至少我们可以给自己寻找一方情绪宣泄的途径,比如躲在角落哭一场,坐在车里抽会儿烟,总能把情绪调节到正常状态。

而不谙世事的孩子们呢?他们看似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其实他们才是最没有“情绪自由”可怜得很呢!

【2】

“情绪自由”到底什么样?

场景一:

上个周末,我去超市买东西,忽然听到隔壁货架旁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声,我心想肯定又是哪个“熊”孩子撒泼打滚了。

走过去一看,果然是个4、5岁样子的小男孩,正躺在地上打着转地哭,一边手舞足蹈一边喊着:“我就要!我就要!”

而旁边的妈妈则气急败坏地说:“哭什么哭?赶紧给我起来!再不起来我就不管你了!”男孩的哭声瞬间小了很多。

但是男孩并没有起身,而是继续小声哭着,妈妈又来了一句:“我数一、二、三,再不站起来,就别指望我带你回家了!”

男孩这才慢慢吞吞地爬起来,一边擦着眼泪一边抓着妈妈的衣摆,生怕妈妈真的把他扔下不管了,只是脸上的表情无限地委屈。

场景二:

34岁的爸爸Justin Baldoni,曾在脸书中放了一张照片,照片中女儿躺在地板上哭闹,而他和爷爷只是静静地盯着年幼的女儿,一句话也不说。

可能我们很多父母,会跟场景一中的妈妈一样,早就受不了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要么训斥一顿,要么脾气爆的直接拎起来打一顿了吧。

Justin

却没有这么做,因为在他小时候,他的爸爸也是这样教育他的:当他哭闹时,爸爸从不脱口说“你让我感到丢脸”,而是等待他自己把情绪处理完。

这样理性又温柔的教育方式,深刻地影响了他。他说,我们的孩子每天都在学习新事物,小小的头脑要处理很多新信息。

当信息量超越负荷,他们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时,就会有情绪,这是非常自然的。父母不应该要压制情绪,而是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处理情绪。

他建议父母们不要为自己的儿女感到丢脸,孩子的行为并不等同于父母的人格,孩子和父母是两个独立个体,我们只能在一旁陪伴、适时引导。

总结:

同样是才几岁的孩子,同样是在公共场合哭闹,一个妈妈是强势制止了孩子的哭闹,另一个爸爸是任由孩子先哭闹,等孩子情绪平静下来再说。

很明显,第二个孩子实现了她的“情绪自由”,当孩子的坏情绪能够得到释放,她的内在自我才能得到满足,才会更愿意接受外在的规则。

【3】

孩子的情绪如何产生?

丽莎·费尔德曼·巴雷特在《情感是如何形成的(大脑的秘密生活)》一书中指出,情绪是由我们的大脑创造出来的。

这是我们的大脑根据过去的经验赋予身体感觉意义的方式,不同的核心网络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快乐、惊喜、悲伤和愤怒等情绪有影响。

比如下图所示:7个核心网络组成了愤怒的“配方”。靠近圆圈边缘的一条线表明,这个网络显示了愤怒情绪的更高活动。

同时,情绪的好坏经常依赖于我们周围环境的变化,如我所愿,就开心,反之,就不开心。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开心就笑,不开心就哭。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孩子容易产生的几种负面情绪的原因:

首先,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就像上述两个场景中的孩子一样,孩子想要买什么玩具,而父母不同意,这个时候他们很容易开始撒泼打滚,这就是他们在表达不满的情绪。

还有的孩子想自己做主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菜,但是父母的强势却不给他们机会,也会导致孩子情绪崩溃而哭闹。

其次,孩子得不到尊重和肯定。

“哎呀!你画得太难看了吧!”“你怎么把乐高搭成这个样子?为什么不照着说明书去搭?”身为父母的我们,是否有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

孩子听到父母这样说,当然会生气,要么直接不画了不搭了,要么朝着父母发脾气,父母却觉得孩子在无理取闹。

第三,孩子难接受挫折和失败。

5岁的乐乐参加轮滑比赛,却因为摔了一跤而得了最后一名,乐乐崩溃大哭的样子很让人心疼,孩子虽小但是也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失败。

孩子越长大需要面对的事情越多,越容易因为做得不好感受到挫败,就更容易导致情绪失控,跟父母大哭大闹反而被各种训斥。

【4】

父母如何给孩子“情绪自由”?

美国耶鲁大学的萨洛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玛依尔提出“情绪智力”的概念,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心理学家对于情绪智力的研究有很多演变,也有对其内容维度的不同划分方式,但其包含的心理过程可以为三个方面:

1、准确地识别、评价和表达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2、适应性地调节和控制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3、适应性地利用情绪信息以便有计划地、创造性地激励行为。

身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天天快乐天天开心,但是孩子总会因为各种事情导致情绪失控,父母需要做的不是严令禁止,不让孩子哭不让孩子发泄。

而是应该给孩子“情绪自由”,就是给孩子表达情绪的自由和锻炼孩子不受外界干扰的稳定情绪,只有拥有这两点的孩子,将来才能成为一个情绪稳定的大人。

首先,给孩子表达情绪的自由空间。

我儿子早上起床发了一通脾气,原因是昨天晚上爸爸给他涂了红花油,导致他因为红花油的味道难闻,一直睡不着觉。

儿子埋怨爸爸说,要是今天考试考不好,都是爸爸害的。他爸爸气得怼他说:“谁让你把自己的腿磕成青一块紫一块的,不然我想给你涂吗?”

眼看着父子俩就要吵起来了,我赶紧让老公不要说了,儿子今天考试肯定有压力,再加上红花油的确有味道,一夜睡不好脾气肯定不好呀!

我赶忙对儿子说:“我也不喜欢红花油味道,妈妈昨天晚上真不应该让你爸爸给你涂红花油的,要是影响今天考试发挥就不划算了!”

儿子立马说:“就是的,都怪爸爸!”然后心情很快平复下来,开始吃起早饭来,等上学的时候,心情已经好了很多。

孩子有情绪的时候,父母不是强势压制,更不要试图跟孩子讲道理,而是要认同孩子的情绪,给孩子发泄情绪的时间和空间。

儿童心理学家孙瑞雪曾强调过,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以及情绪自然流动的重要性,只有当情绪可以自然流动了,孩子的情绪才不会郁结于内无可名状。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不要阻止孩子哭和发火,哭和发脾气都是他们情绪发泄的方式,在情绪可以自然流动的基础上,再开始教孩子识别情绪。

比如悲伤、郁闷等不同的情绪,父母可以引导孩子给情绪命名,让她明白那种奇怪的感受叫什么,是怎么回事,然后她才可以慢慢的用语言来表达情绪,逐渐减少或替代哭闹。

在孩子理解情绪的基础上,父母再通过示范和引导,教孩子学会管理情绪,让孩子可以用更健康的方式把情绪疏导出来。

其次,锻炼孩子内在的情绪稳定力。

当孩子渐渐长大,他们就要慢慢学会控制情绪,比如十来岁的孩子,不能跟三、四岁的孩子一样,一言不合就撒泼打滚,这是肯定不对的。

但是这种内在的情绪稳定力不是孩子年龄长大了就一定能拥有的,需要父母助力孩子逐渐培养锻炼才可以。

多带孩子经历和体验人生。所谓见多识广,就是当一个人见的东西多了,眼界宽阔起来了,就会对很多事情见过不怪了。

父母可以利用节假日和周末时间,多带孩子出去见世面,旅游也好,走亲访友也好,让孩子见更多的人,看更多的风景。

而在这个过程中,当孩子遇到堵车啊,人多需要排队啊这些情况的时候,会逐渐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去应对,而不是一言不合就哭闹。

多跟孩子分享各种情绪感受。父母的人生经验肯定比孩子更丰富,但是很多父母却不愿意在孩子面前表露自己的情绪,让孩子误以为父母永远都是慈眉善目的。

父母在遇到悲伤的事情或者气愤的事情的时候,不一定要回避孩子,可以把自己的情绪展露在孩子面前,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是有情绪的。

然后还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此刻的感受,准确地描述心情,给孩子一个正确面对情绪的示范,让孩子下一次自己面对这样的情绪的时候,知道应该如何应对和控制。

总结:

身为成年人的我们,总是想方设法隐藏自己的情绪,更不能容忍孩子的情绪,其实这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父母要把“情绪自由”还给孩子,让孩子在想哭就能哭,想笑就能笑的轻松氛围中,快乐而又自由地长大。

只有拥有“情绪自由”的孩子,未来才能成为一个能够控制情绪,并且不为情绪所累的成年人,才能获得更多的自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