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坡读书原创文字集散文

《把自己爱回来》——生活需要“慢”和“简”

2018-02-18  本文已影响87人  西坡公子
文\西坡

生活在当下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 每个人都行色匆匆, 试问问自己, 你有多久, 没有留意过身边的花开花谢, 云卷云舒?

这样辛苦的自己, 怎么也得好好犒劳一下吧, 你是选择为自己添一件美衣、首饰, 还是来一顿丰盛的美食?

有没有一种身处人群, 却四顾茫然的孤独感?

有没有一种被各种曾经心仪的物品包围, 却仍然感觉缺了什么的不安全感?

1.

《把自己爱回来》这本书,由台湾著名的叙事疗愈师周志建所著,他倡导的“叙事疗法”, 近年来除了在台湾被大部分心理受伤人群所推崇, 目前在大陆也逐渐被人们接受。他通过引导人们对过往的叙述, 找到过去那个受伤的“小孩” , 由本人“认领”那个“小我”, 重新把自己爱回来的过程。

本书以作者十年前折磨自己一年之久的坐骨神经痛入手, 详述了生病后的心路历程和心态变化, 找到了自己正确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读来让人忍不住由他反思自己, 什么才是对自己真正的爱。

他曾经奔波忙碌, 在台湾各地受邀做演讲、开工作坊以及对有需要的人进行心理咨询, 成为了一名主流价值观下的成功人士。

他又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虽然他做心理咨询,但他对业界以“证书” 作为衡量咨询师水准的做法嗤之以鼻, 他的心理咨询崇尚“从生命到生命”的聆听式故事疗法。

在书中, 他说到:“在生活的努力中, 有时, 我想停, 却停不下来。我想放松, 却无法放松。甚至, 在无所事事里, 我依然无法感到安然自在”,但他从十年前那场病的“痛”里, 他悟了。他说, “那是我人生追求成就, 一直停不下来的结果。也是我一直努力, 停不下来的代价”。

真的。我们这些为了生活而奔波的人,因为承担了太多的生活角色,  哪一个不是为了想达到一定的成就而忙碌, 甚至焦虑?

诚然, 我们的物质条件还无法达到能让我们随心所欲的地步, 那么, 能不能退而求其次, 在不得而为的见隙里, 找到那个自己最心动的小确幸呢?

怕只怕, 我们连扪心自问, 反思自己的时间和勇气都不给啊!

忙,心亡也。

在万般的忙碌中, 我们会不会被物化, 变成一个只会工作的机器人, 而忘了如何生活,忘了自己是谁?

所以, 作者说, “花若盛开, 蝴蝶自来, 人只要好好做自己, 一切都将丰盛美好。功名, 无须刻意追求, 人, 其实活的不需要太用力”。

慢下来, 作者决心重新品味生活, 享受生命。他每个早晨四五点钟起床, 看自己爱看的书,做一顿健康营养的早餐, 出门, 沿着河堤跑几圈, 出一身汗, 回来冲个澡, 顿时觉得神清气爽。

或者, 沿着山路, 在花莲的山林里走路, 一直走, 一直走, 就像在山中的迷雾里找回了迷失已久的自己般, 心下轻松。

他还时不时去日本京都, 秋天赏枫, 春天观樱, 慢下来后, 对季节的更迭和变化都不再熟视无睹,懂得了享受生活, 享受生命的当下。

我们普通人, 在为自己或为家庭创造物质生活条件时, 总会说, “等我退休后就可以……”

其实, 生活中的小确幸并不是只有在退休后才存在, 它离我们并不遥远, 只要你保有一颗孩童般好奇的眼睛和热爱生活的心, 相信时时处处都有让你心动的快乐。

我的一位朋友就是如此。她是一位职业女性, 是妻子是母亲, 她应该更焦虑更忙碌才是, 但她却时常一派云淡风轻的从容, 朋友圈里时常看到她晒出郊区的落日余晖, 明月当空, 或公园里清新的花草, 荡漾的碧波, 在她的镜头中, 让人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连接, 那种平淡的欢喜, 不正是生命应该保有的状态吗?

看到她, 我不由会想到自己, 这些年来, 特别是前些年, 在工作方面用力过猛, 以为“工作”才是做有意义的事, 除此以外其他的事都是不正当, 或是浪费时间, 全然忘了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去年一年, 我居然没带孩子去过一次湿地公园, 而我的住地与湿地公园比邻而居, 走路过去也不过十几分钟路程。

在去年工作最忙的时候, 我回不了家, 晚上经常熬到十一二点, 再加上饮食不规律, 身体终于跟我抗议, 让我胃疼, 失眠, 心悸……最终在十一月份, 做了一个原本可以在若干年后才做的心脏手术, 让我的工作彻底停了下来。

在休养的这段时间里, 最大的收获, 就是可以翻看我这些挚爱的书籍, 自由书写我想写的文字, 特别是与周志建作品的邂逅, 让我也学着从外而内的问候自己, 认识自己。

2.

周志建的书中, 还提到了平和又满足的简单生活。

打开衣橱, 你是不是有一柜的衣服, 足够你至少一周穿一件而不重样?

打开冰箱, 里面堆满了食物, 有的食物甚至不知道放了多长时间?

他说, “好东西, 舍不得吃, 舍不得用, 更舍不得丢, 这就是囤积的证据, 根本就是浪费。”而过多的物质囤积, 你只是“拥有”了它, 而没有“享有”, 不能“享有”的东西, 并不属于你。

这与山下英子的“断舍离”有异曲同工之意。过多的物质, 会消耗人的能量, 那也是一种“贪欲”的体现。只有把自己从对物质的执念中解脱出来, 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享受更多的轻松和美好。

断舍离的理念, 我从三年前才接触到, 它几乎彻底改变了我的消费习惯和生活习惯。

以前的我, 认为购买力增长是自己有经济能力的一种体现, 但不懂得从量和质上进行控制, 衣柜里多是品质不怎么高的衣服, 导致看着衣服挺多, 但正经场合没一件能拿出手的。

买食物也是, 仿佛要闹饥荒般, 我会一次性买十斤花生果或是白砂糖,但往往时间太久吃不完, 要么变质, 要么扔掉;冰箱里的冻肉, 有时放好几个月却忘了吃。

家里常常有我不舍得扔的好看的纸箱, 酒盒,美其名曰我要进行“旧物改造”, 结果有的放两年也还是老样子。

居所只进不出的结果就是, 杂物越来越多, 整理越来越费时费力, 空间感觉越来越小。

后来接触了《断舍离》, 才逐渐从物的奴役中将自己解救出来。现在虽然达不到“空无一物”的极简状态, 但至少简单整洁, 而我自己, 也不会产生时常需要应付过多的物而带来的烦躁与焦虑。

看到作者提到的“简单生活”、“放弃之道”, 真是不能再认同了。除了从物中解脱自己, 还要学会“拒绝”, 拒绝无效的社交应酬首当其冲。

不如“把时间拿出来散步, 做一顿营养丰富的早餐, 阅读一本好书, 或乖乖地静坐, 甚至看着夕阳发呆。做这些事, 都让我感到身心平和, 平静喜悦, 也让我跟自己的内在产生深度连结。”

3.

《把自己爱回来》这本书, 就是在细细琐琐的一个小故事, 或是一个小感悟里, 让人不时的品咂, 反思, 因为书中的那个人, 让人太容易产生同理心, 让人不由得对号入座, 如果那个人是自己, 是否也能像他那般, 找回自我, 接纳自我, 把自己爱回来。

这是一本值得让人反复阅读的好书。

ps:周志建其他的书:《故事的疗愈力量》、《拥抱不完美》、《跟家庭的伤说再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