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浅说
《金刚经》是印度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保存了早期佛教和“原始般若”的古风。不过,人们因为古今语言变化以及思维惯性,难以读懂经文。《金刚经》在说什么?佛祖说法有何妙处?我们怎样理解佛说的句子?这是很多人读《金刚经》之后会产生的疑问。任何一部佛经都可以开启佛法之门。了解《金刚经》大意,对我们领悟佛教思想有很重要的帮助。
《金刚经》浅说
一、什么是“空”
“空”是佛教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也是最容易被人误解的概念。“空”不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存在,而是万事万物都处于永恒变动之中。佛教主张不执着于一切。不过,不执着于一切,不等于否定一切。历史上许多僧人没有了解佛法真义,他们想靠“自焚”灭尽欲望,这正走入了“虚无”的极端。
《金刚经》浅说
《金刚经》中,最为著名的四句偈也是这个意思。所谓“四句偈”,即: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四句偈翻译成现代汉语即为:一切依靠因缘合和而生的事物,都如梦幻,如泡沫中的影子,如雾霭一样的不可琢磨,无常变幻,同时又如同闪电一样的快速变化。我们要无时不刻地这样看待这个世间的一切,不要执着它而被它束缚我们本来解脱自在的体性。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执着”?
《金刚经》浅说
二、什么是“执着”
佛法原本是观世界的一种法门,它指向心灵层面的超越。许多人认为佛教思想很消极。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一切。玄奘法师西行求法,不也很“积极”吗?因此,“固执己见”就可以说是一种“执着”。而佛教恰恰是教人放下偏见、放下执着的。执着,又称烦恼,或者欲望。一般而言,人的执着可以分为“有”、“无”两个极端。
1、先说对“有”的执着。
执着于金钱、权力毫无疑问是对“有”的执着。神秀有一著名的偈子: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神秀有所执着是一目了然的。“莫使惹尘埃”本来没有问题,但当神秀把它当作一种目标去追求,这就使得“拂拭”成为一种刻意的安排。这是执着于“实有”。此外,固定佛说,也是一种执着。
2、再说对“无”的执着。
六祖慧能大师的偈子道: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本来无一物”,其实是堕入另一种执着,即对“空”的执着。
3、《金刚经》独特的说法方式。这主要是指“所谓……即非……是名……”的特殊句式。比如:“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这句话令人费解。为什么是这个,又不是这个,仅仅命名它是这个?那到底是“是”,还是“不是”?其实佛陀的意图还是让人不要偏执于名相。如果人们心中能够不着一切相,那么就能获得真正的证悟。
《金刚经》浅说
三、什么才是真正的“布施”
《金刚经》曾反复地说,持诵《金刚经》的福德,要超过金钱布施所取得的福德。为什么这样说呢?有一个小故事能说明其中的奥妙。
相传达摩东渡,曾与梁武帝见面。梁武帝问他:“我广造寺宇,度众人为僧,写佛经、造佛像不遗余力。凡此种种,有何功德?”按普通人的想法,梁武帝应是有很大的功德了。结果达摩的回答令他大吃一惊:“并无功德。”梁武帝十分气愤:我怎么会没有功德呢?建寺、造像不都是功德吗?其实梁武帝问这个问题,本身就已经错了。他问自己有何功德,恰恰体现了内心的骄傲。这和清净不动的境界,相差何止万里。这样看来,最好的布施还是修持经典,获得证悟,此后,再以慈悲之心,普渡众生。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分享转发,自利利他。
若君受益,敬请分享。令诸众生,皆得法喜。
护持三宝,广结善缘!
南无阿弥陀佛!
《金刚经》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