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简友广场散文

读《走在人生边上》第一天有感:死亡是什么?

2023-11-19  本文已影响0人  清影_c98c

这周《麦家陪你读书》共读的是杨绛的《走在人生边上》。这本《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是在杨绛先生几近百岁之时,她开始盘点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并将其所思所想融入到笔尖而写的一本散文集。

看了《麦家陪你读书》对杨绛先生及《走在人生边上》这本书的介绍。让我对这本自问自答式的散文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决定先自行阅读这本书看看自己对这本书的感受。

杨绛先生于近百岁之时还在思考人生问题。我是个懒人且愚钝,生平不喜欢思考人生问题,什么“我来自哪儿?”“我要到哪里去?”这样的哲学问题我从来只是当玩笑一样说说,从未认真思考过。我秉承着一切向前看,日子都是一点一点往前走的,我只要坚定的向前看就行了的原则糊里糊涂的过了这半辈子。现在人生已过半了,就想着也该盘点一下理理人生这个问题了。可是懒惯的人骤然让我思考这个问题,竟不知从何下手。于是再次偷懒,把先生提出的问题,我来回答一下,暂且充作我的思考吧!

杨绛先生在前言一开篇就写到“我已经走到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再往前去。就是 “走了”,“去了”,“不在了”,”没有了”,中外一例,都用这种种词儿软化那个不受欢迎而无可避免的”死”字。“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规律,谁也逃不过。虽说 “老即是病”,老人免不了还要生另外的病。能无疾而终,就是天大的幸运 ;或者病得干脆利索,一病就死,也都称好福气。活着的人尽管舍不得病人死,但病人死了总说”解脱了”解脱的是谁呢?”

说实在的,我现在这个岁数对死亡是感触最多的了。母亲已经过逝,父亲也已经是日薄西山。我们兄妹常常在提到父亲时,都表示要尽到最大的能力让他过好最后的时光,父亲的生命大概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我从未和父亲聊过对死亡的看法,毕竟国人对待死亡这个话题的还是比较隐晦的,大家并不愿意提及这些。说起大家都不愿意提起的这个话题,我又想起母亲去世前,曾缝制好了她去世时所穿的所有衣服,那些衣服都是按照旧的习俗缝制了好几套所谓的“老衣”。母亲去世前一个月报了病危,后来病情有所好转,出院后回到家中,母亲还让我把她的那些“老衣”拿出来进行晾晒熨烫。

母亲以前曾经常对我们说,我们兄妹几人就是她和父亲的任务。等我们都工作了,结婚成家了,她和父亲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完成任务的的母亲和父亲对待死亡态度都是比较坦然。

很多人说人在最后时刻对死亡是有预知的。母亲去世前,她报病危而后病情好转那次,因为想着二姐在家中无事,而且她照顾病人较细致,我们兄妹商量后,决定让二姐接母亲过去生活一段时间。母亲去二姐那起初还算好,在她去世前几天,母亲大概是想要回到二哥家,但此时母亲因为气虚几乎不说话,她用不吃饭来表示自己想回家的态度。因为二哥结婚后父亲和母亲便一直和二哥二嫂生活,二十多年的共同生活,使父母认定二哥家才是他们的家。父亲和母亲都曾明确表示过,如果他们将来不在了,一定要在家里走。二姐没办法只好送母亲回家。母亲回来三天后父亲扶着她在房中走路时不在了。回到家中的母亲走时很是平静。母亲走后我们说起母亲在二姐家的表现,都说母亲可能在那一刻有预知自己要走了,所以她执意要回家。

父亲今年已是93岁,五月脑梗摔了一跤,加之又阳过二次,身体已大不如从前。这次病过之后,在父亲的身上明显的看到了人进入倒计时的状态。父亲对我们说起他梦到了母亲,母亲要来接他了。母亲去世后,这是父亲第一次说起梦见母亲。

我不知道人死之后究竟会是什么样?也许就像大家说的“人死了,剩下一个臭皮囊,或埋或烧,反正只配作肥料了 。形体已经没有了,生命还能存在吗?常言道 :人死烛灭。蜡烛点完了,火也灭了,还剩什么呢 ?“人死了就是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还有不死的灵魂吗 ?

我不知道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我记得曾看过一部动画片,影片中说一个人的死亡有2次,一次是他的肉身死亡之时,一次是这个世上再没有人记得他的时候。当这个世上再也没有人记得他时就是一个人真正死亡的时候,那时他的灵魂也跟着死去了。

所以究竟有没有灵魂?我不知道!我只是希望有!因为如果有,我在思念母亲,说到母亲时,所有的一切才有了寄托。如果有,那么将来父亲去时,有了母亲的领路和陪伴,想必父亲也不孤单。

“人生一世,草生一秋。草黄了,枯了,死了。不过草有根,明年又长出几米。人也一样,下一代接替上代,代代相传吧。一个人能活几辈子吗 ?”

一个人的肉身自然只能活一辈子,但母亲对我的教导我也常常会对女儿说起,不知以后女儿会对她的儿女说起我常对她说的那些话吗?如果女儿也会像我一样常常对儿女说起妈妈说过的话,这不就是一个人活了几辈子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