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本质——域、工程和对应解决的方案
《技术的本质》第4、5章节讲述域、工程和对应解决的方案,在前面的章节中作者对“技术是什么,它是如何进化的”这个问题的探寻,让我们得到了一个有趣的回答:
- 技术都是某种组合,这意味着任何具体技术都是由当下的部件、集成件或系统组件建构或组合而成的
- 技术的每个组件自身也是缩微的技术
- 所有技术都会利用或开发某种效应或现象
在这个回答基础上,我们还可以从很多技术现象上探求有关技术的一系列问题,比如我们发现个体技术会聚集成群,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些能够聚集成群的技术个体它们首先共享效应或现象簇,但更重要的是它们分享了共同的目标,比如我们看到的建筑物里面包含了大梁、桁梁、钢梁、水泥板、混凝土,它们在强度、尺度和应用范围是相互匹配的,所以它们聚集在一起。对于这样的集群,作者给出了一个命名——域。
建筑中的聚集某种形式的共性、或者是可以使共同工作成为可能而共同固有的能力,可以定义为一个技术集群,对于这种集群或技术体,称之为域。
域以一种工具箱的形式存在,使用者可以从中选取有用的元器件或一系列的应用规范。就像计算机这个技术被创造出来就是要完成“计算”的目的,而数字技术这个域则包罗万象,计算机只是其中的很小一部分,数字技术这个域支撑了改变人类经济社会的巨大产业。一个域的世界里最容易完成的事情体现出了这个域的力量,比如只要你能将某事还原为数字式描述,从而进行数字操作,计算就可以行之有效地进行下面的工作;再比如只要你能将货物装载到驳船上,并用它来运送货物,运河世界就能开始运作。
给出域的概念是为了定义一个我认为本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域定”。什么是域定?我们在进行工程设计时总是要进行选择的,比如材料、工艺等,这其实就是从一个域开始,即选择一组适合建构一个装置的元器件,这个过程就是域定,而当我们以一套不同的内容来表达既定的目的,则称之为重新域定,它不仅提供了一套新的、更有效的实现目的的方法,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这通常会带来技术的颠覆性改变。实际上域定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常发生,最有名的例子恐怕就是iPhone。我们总是说乔布斯“重新定义”了手机,这里的重新定义实际就是域定,原来的手机完完全全是建构在通讯的技术之上,而乔布斯却将手机变成终端,利用软件技术的强大能力为手机扩展出更多的可能性,这是完全颠覆手机功能的创造,因而造就了划时代的产物。
乔布斯与iPhone从域定的定义看,我们进行设计的目的就是要让一个域被适当地表达出来,就好像语言将若干个词语组成一句话的表达一样,当某个域在产生一件新的艺术品时,就相当于这个域在以某种语言进表达。要想表达清楚到位,语言的组织必须依据语言规则,即语法。同理,设计的建构也是有“语法”的,必须要根据域允许的组合规则进行,规则决定了元素如何被组装在一起,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它们会结合在一起。
这样的“语法”如何产生?毫无疑问,它最终一定是来源于自然,比如电子学的语法就是电子运动的物理学及电现象的规律。语法反映了我们对特定域中自然是如何工作的这个问题的理解,而往往我们是基于理论或者经验来回答,这就对我们的设计工作提出了要求,好的设计要求我们具备有很深的理论知识或者很多的实践经验,从而实现从众多的可能性中为每个部分作出完全正确的选择。这似乎天然就存在一种美感,它来自于合宜性,恰如其分,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一旦我们掌握了域的这个语法,我们就可以自由地利用域进行表达。
我们的世界不是静止的,域的演进及基本现象边界的扩展使得更多的东西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对于域的理解就意味着创新不是发明以及对它的应用,而是在新的可能世界中,将旧任务不断地进行重新表达或者再域定的过程,就像我们追溯云技术的发展就发现云早就摆脱了云计算的躯壳,更多的技术的聚集使得它朝着云原生进行演化,成为改变我们世界的一种力量。
现在我们知道技术是一种非常易变的东西,它是动态的、活的,会随时间发展而不断进行构成和发生变化,那么我们的工程师又是如何与这些多变的技术进行结合的?这里引入一个标准工程的概念——标准工程是执行一个新项目时,在已知可接受的原则下聚集方法和设备的过程,是对已有技术的新的计划、试制和集成过程。标准工程的任务是需要找到一个形式,或者说一套已经构建好的程序集来实现目的。这意味着要用一些可用的概念框架和目的进行匹配,然后再进行现实的集成,这经常是一个冗长的过程,我们通常讲先有一个总体概念,然后细化出各个集成件,最后实行构建,这也就是我们日常工作的流程。
工程师专注于解决问题,当一个新项目上马时,总会抛出一些新问题,而工程师的设计就是对特定工程问题的特定解决,那么解决方案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呢?对于技术的讨论让我们得知技术是一种组合,那么设计是不是也是一种组合的过程?答案是肯定的,工程师会选择适宜的组件并把它们放置在一起,让它们一起工作,而工程师更加倾向于重复使用以前曾经用过的解决方案,并且倾向于使用可获得的现成组件,这就带来了一个必然结果:一个解决方案如果被使用的次数足够多,它就成了一个模块,并因作为适用于标准用途的模块而具有包容性,它也成了一项技术,使得解决方案不需要一点点演化而来,而是快速聚集起来的组合,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
这里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在项目的进行过程中,都会有一系列的问题显现出来,每个解决的结果都是一套对应的解决方案,可用的解决方案被建构且不断地在实践中进行传播,逐渐逐渐变成了技术名词,形成了更多的建构元素和模块,这就是我们实施工程中的收获,我们的每次工程实践都蕴藏着触发未来技术的种子,通过不断地沉淀优质的软件资产形成我们工具箱的可用件,越多的积累越多的从容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