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简友广场读书

观课记|有支架,课堂能开挂

2023-02-14  本文已影响0人  木槿花等春天

时间:2月15日上午第三节课

授课教师:贾园园

授课内容:《安塞腰鼓》第一课时

            壹|观课笔记

一、资料链接:背景介绍、安塞腰鼓介绍

二、课文探究

活动1.请自由朗读课文,试着把本文按照时间变化划分层次。

1-4    表演前  安静的腰鼓

5-27    表演中  壮阔(豪放、火烈)的腰鼓

28-30  表演后  静寂的腰鼓

活动2.“好一个安塞腰鼓”反复出现,有何作用?

反复,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强化了其气势的壮阔,动作的震撼,声音的雄壮,舞姿优美的赞扬;同时多次出现,让文章脉络清楚,结构明晰。

活动3.请再读课文,读后用好一个安塞腰鼓,你看(听)    为开头,有感情朗读。

三、写作目的探究

作者写安塞腰鼓,仅仅是赞美安塞腰鼓吗?实际作者想表达什么?

学生通过教师补充作者资料、背景资料,探寻到:作者赞美安塞腰鼓,其实是赞美黄土高原以及黄土高原的人们,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贰|观课述评

        No1|教学支架知多少|

同样的教学设计和课件,上课为什么效果截然不同呢?决定一节好课的因素有哪些?

一、教师的教学特征和教学个性不同

善讲派:有的教师喜欢讲,口若悬河,自己和盘托出答案,“讲”的水平比较高,能吸引学生,课堂上学生的听讲状态比较好,学生也有收获。

善引派:有的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开展活动,循循渐进,学生在讨论、朗读、展示、碰撞中不断体会、体验,学生心领神会,有成长,有获得感,提升了认知,突破了认知障碍,达到课堂应有的效果。

有的教师讲课课堂自由而开放,有的课堂严肃而拘谨,有的教师热情似火,有的沉稳严谨,不同的教师也会导致课堂教学效果截然不同。

二、教学支架的搭建是否妥当

从问题到答案,中间是最关紧的阶段是引起学生思维发展变化的阶段,需要搭建合宜的教学支架,完成学生认知的升级。这一理念先在项目式学习中提出。

1.什么是教学支架?

美国心理学家伍德沃斯最先将“支架”引入教育领域,他把“支架”描述为“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外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所施予的有效支持”。

普利斯里等人认为,“支架是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

道奇则从支架暂时性的角度去定义,“支架是在学习过程某个特定点建立的一种提供帮助的临时结构,帮助学生完成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这种任务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他们无法独自完成”。

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走在学生的前面,给予帮助,而不应该一味降低教学的要求。

2.学习支架的分类有如下5种常见类型:

情境型学习支架,策略型学习支架,资源型学习支架,交流型学习支架,评价型学习支架

3.教学支架的形式有这些:

举例说明,提出问题,提出建议,操作指导,图示表格

        NO2 |巧用支架,激活课堂|

从问题到答案之间有长长的一段距离,有时候语文课堂学生还不愿发言,出现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我们看看这节课,老师如何搭建支架,促成学生的理解和认知的升级,真正实现“学”为中心。

1.提供资源补充教学。这节课用了作者及写作背景的助读文字资料,安塞腰鼓朗读短视频等引发学生的关注,尤其是朗读视频带动了学生热情朗读的兴趣。

2.新旧知识之间搭建链接。新旧知识之间要形成链接,才能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这节课开头把《安塞腰鼓》和《回延安》对比,提出了二文相似之处:浓郁的陕北特色,展示独特的地方风情,让学生降低了心理畏难度。

3创设适切情境。文本情境和学习情境还有一段距离,要创设便于学生理解的情境,把学生置身与真实的生活、学习、认知情境中,帮助学生化解困难。这节读设置“假如你是安塞人,请读(说)出安塞腰鼓好在哪里。”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读起来也有了代入感。

4.提出问题并进行追问、反问。通过问题引发思考,通过反问、追问,把思考引向深入,拨动学生思考的琴弦,带动学生解决问题,提升认知能力。例如最后教师提出问题:作者仅仅歌颂陕北的安塞腰鼓吗?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在思考中不断追问,明白作者写作的深意。

5.多种形式多轮朗读。读是语文常用的方式方法,在这节课中采用了领读、范读、全班齐读、男女比读、名家视频跟读、师生创意读等,正是因为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全员参与的读,长时间的读,情感得以理解,内容得以升华,学生才由开始的边读边笑,到后来沉醉其中,读出了气壮山河、热血沸腾,读完后不由得自动鼓掌。

6.有效的小组合作讨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合作讨论,实现兵教兵,最好的学习是输出,小组讨论在合作学习中达成了共识,解决了问题,减少了老师“讲”的频次。

7.适当的学法引导。这班学生的程度并不太好,老师备课时候就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在课文结构图中,就用了填空的方式,并且设置例子,降低了难度,帮助学生完成了任务;在课文分析中,专门找到了反复句,让学生关注反复句在文中的作用;在读的过程中,针对文章内容和学生梳理出读法:前一部分读得慢而沉稳有力;中间部分读得稍快而激昂;最后部分读慢舒缓一点,这样的指导语下,学生很快沉浸于朗读中,读得投入、尽兴,读出了气势和情感。

  NO3 |礼赞陕北,礼赞生命|

老师最后问一个问题:作者仅仅赞美的是安塞腰鼓吗?你读出什么?想到什么?

我想到的是为什么陕北会产生安塞腰鼓,作为山东大汉遍地的齐鲁大地为什么不会产生这样的形式呢?

我想陕北地处黄土高原,是古老的黄河文明发祥地之一,文化源远流长;同时安塞是西部重镇,鼓本来就为军队常用物,鼓有提振士气的作用;同时陕北民风彪悍,因此安塞腰鼓显得勇猛、激越、慷慨淋漓、大气磅礴。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是改革开放之初,西北依然落后,作者刘成章特意选择安塞腰鼓是为了介绍家乡,介绍陕西,目的在于鼓舞干劲,礼赞陕北,礼赞生命,礼赞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大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