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锚定效应”,你会在博弈中占尽优势
临近年关,作为一名建筑工程从业者,又到了许多项目结算的时候。这其中就有一个变更部分的结算,颇为头疼。
为什么头疼呢?工程虽然完工了,但因为变更项目在大合同里面没有,所以就牵扯到取费的问题。虽然我是总包方,和甲方的结算以审计报告为准。但是,和具体包工头的结算就靠谈判了。
在谈之前,我有一个心理底线,大概是50万多,60万也能接受。工程部经理却不这样认为,他让预算员出了一个决算表,总额只有20万多。
谈判开始后,他直接就把这个决算表放到桌子上。包工头很自然的放下自己准备的材料,拿起来看了之后,从开始的笑容可掬到就差一点跳桌子上了。
谈了三个多小时,过程不再赘述,结果是40万多一点拿下。最后我知道,包工头准备要80多万,可惜一直没有机会拿出来那张纸。
在谈判中先主动出招,大幅拉低对方的心理预期,然后再慢慢让步,这就是“锚定效应”在谈判中的应用。
这一效应是实验心理学中最可靠也最稳健的结果,即估测结果和人们思考的结果很相近,就好比沉入海底的锚一样。
一旦你要考虑某个数字是否会成为一个估测问题的可能答案,这个数字就会产生锚定效应。
即便那位包工头根本不认可我们抛出的数字,这个数字也成了我们谈判的锚,他很自然地受到了影响,根本无法从这个锚定值上调整出来。
锚定效应的主要原因就是“暗示”,也被称为“启动效应”。这个解释有点学术化,举个例子吧,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情况下,一个正常成年人需要每天摄入大于还是小于1000卡热量?
2.成年人每天需要摄入多少卡热量呢?
相信大部分人都回答在1000卡左右,即便真实答案可能是200卡或者3000卡。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第一个问题*暗示*了你,让你的答案不会离他太远。
对相应记忆的选择性激发解释了锚定效应:大小不同的数字能激发起记忆中不同的观念体系,而这些带有偏见的观念则成为(受试者)估测真实数据的依据,据此作出的估测值也因此带有一定偏见。
锚定效应在生活中的例子不胜枚举,只要是牵扯到博弈的地方,都可以拿来就用,保证让你占尽先机。
那么,如果出现文章开头的场景,被对方先锚定了怎么办?
《思考快与慢》中,卡尼曼给出了最佳对应办法:你应该大吵大闹,暴跳如雷,摔门而去,让这次谈判立马结束,从而为下次的谈判抛下自己的“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