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里胡哨的教育,忽悠了谁?(《教育,不是那么简单》之社会篇4)
我总喜欢把吃饭和教育并在一起,我认为它们之间是有许多共同之处的。吃饭和教育,都是为了成长,吃饭长身体,教育长大脑,就是这么简单。两方面都要协调发展,两方面的发展都要把握正确的方向。只长身体,不长大脑,与猪何异?只长大脑,不长身体,大脑又能依附在哪里,最终有可能也只是化作一片云烟。
不管是吃,还是教育,花里胡哨的东西都很多,很多,多得不得了!凡是花里胡哨的东西,不会以直接、真实的面目出现在你的面前,都是加上精美的包装以后,以忽悠为目的的方式而出现。
最近新闻曝出的一种小孩食品,“便宜得不得了,辣得不得了,好吃得不得了,也是好卖得不得了”,但同时也是“脏得不得了”!特别是这个“脏得不得了”,已经达到了让人触目惊心的地步!如果只是脏一点点,如果吃下去对身体没有什么大的影响,那也就算了。这里的“算了”,也是不得已啊。如果不“算了”,除了无可奈何,又能怎么样呢?所以也就只好“算了”。因为毕竟人也是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免疫能力的,一点小问题还是能够扛得过去的。但是事实并不是如此,而且真正的事实已经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已经有小孩为了吃五毛钱的“辣辣”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象肚痛、恶心和呕吐,已经是正常的现象!
家长对此类食品是“恨得不得了”,但也只是“恨”而已,除了“恨”,又能怎么样呢?家长可以控制自己的孩子,却无法控制这些垃圾食品的出现。就是控制自己的孩子,也只是控制一下子,又怎能时时刻刻地控制啊!小孩还小,自我控制能力很弱,哪里受得了这种诱惑?当周围的小孩人手一包“辣辣”的时候,当“辣辣”的香味或者是臭味,弥漫着整个空气的时候,对小孩的那一种诱惑,你想想那是一种什么感觉?特别是乡镇的小学和农村的小学,这种现象十分普遍。我曾经看见我的小孩在很小的时候,眼睛盯着人家手里的“辣辣”,那种渴望,那种无奈,那种想吃又不敢吃的眼神,看了让人心酸和难受。她不敢吃,不是因为她懂事了,不是因为她知道那是垃圾食品,而是害怕遭到我的责骂。我也很同情,我也于心不忍啊!如果能吃,如果没有什么危害,先不说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先不说对身体有什么营养价值,只要没有什么害处,我都会立即给她买上几大包。可是我不敢!因为我知道,那些垃圾食品,益处是绝对没有,而害处是一种必然。
“民以食为天!”食品尚且如此,那么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教育又如何呢?
花里胡哨的东西同样也很多,很多啊!
首先,必须承认,我们国家这几年以来,对教育做了很多改革,对教育也是越来越重视。
应当欣喜地看到:教育部出台相关文件,要求小学一年级要从“零”开始教育!应当欣喜地看到:北京幼儿园禁止教20以内的加减运算,禁止小学化教育,采取不打招呼地推门进入检查,一经发现“提前抢跑”的现象,就给幼儿园降级,不参与评先评优的活动,而且还要追究园长的责任。
呵呵,象这样的“欣喜”曾经也有好多好多次,但是有用吗?
减负,减负,还是减负!减负的口号喊了很多年,减负的文件,无论是中央的、还是地方的,也下了很多次,而且中央在2014年上半年,还派出关于“减负”的巡视检查工作组,中央电视台也在黄金时间播出了检查的相关内容。
但是减负的效果又如何呢?我不想多说,大家自己去体会吧!
有的地方,组织各个幼儿园进行各种各样的比赛,官方的也有,民间的也有,所有的比赛都是热热闹闹,赞声不绝!所有的比赛都是漂亮之极,精彩无限!官方组织幼儿园的一些比赛本来已经没有了,但是现在一些地方,为了抓好教育质量,官方的为了显示政绩,民间的为了经济利益,各种各样的比赛,又开始热闹了起来。
“健康领域的活动要充分尊重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严禁以任何名义进行有损幼儿健康的比赛、表演或训练等。”——摘自新《纲要》
这个《纲要》的规定,我认为要理解和做到的有两点:一是“充分尊重”,二是严禁“有损幼儿健康”。
只要有了比赛,“充分尊重”谈何容易,几乎就是不可能做到。为了比赛,在组织的时候,必然就要优中选优,可是幼儿的成长,几乎每天都在变化,那个“优”怎么来确定?在幼儿教育中,我们说要做到“面向全体,尊重差异”,要允许“差异”的存在!这种“差异”有的可能只是年龄上的差异而引起的,哪怕有的时候年龄只是相差一两个月,那表现也会截然不同的啊!你把“优”弄去参加比赛了,而把“差”放到旁边看戏,合适么?
好象是在2009年以前吧,幼儿园经常在有关部门的组织下,每年的“六.一”举办一些晚会什么的,如唱歌比赛啊,如跳舞比赛啊,如背诗比赛啊,并排名次给奖励。在2009年以后,我们还能见到这些比赛吗?没有了吧!为什么呢?有一些专家教授说得好:你举办这些比赛,老师把幼儿反复折腾,老师和幼儿,甚至还有家长,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心血和汗水,可能还有金钱。终于在比赛的过程中,获得了名次、拿到了大奖!老师很高兴,家长很开心,幼儿园也因此提高了声誉和知名度,可是有谁去问过作为比赛的主角——幼儿——开心吗?!这些名次、这些奖项,对幼儿将来的成长,究竟有多大用处?
通过比赛获得了名次、拿到了大奖的幼儿,从老师和家长的兴奋、赞美之中,也许还能得到一点点满足。那些通过比赛没有获得名次、没有拿到大奖的幼儿怎么办?老师和家长把失败、失望写在脸上,让幼儿情何以堪?有没有想过要去安慰一下,因为比赛的失败,让幼儿敏感而脆弱的心灵受到的打击和伤害?一句简简单单的“没有关系,以后重新来过”,就能鼓起幼儿“重新来过”的勇气和信心吗?
既然官方都在举办一些比赛和评比,那么民间的比赛就更加多了起来。
一些教育集团,一些教育公司,一些教育机构,为了吸引更多的幼儿园加盟,举办各式各样的比赛,搞得热热闹闹。
一个四岁、五岁的幼儿,正是样样都要争第一的年龄,可是只要有了比赛,“第一”只有一个,最多也只是增加两到三个名额,说是“并列第一”,但是如果参赛的所有的人都是“并列第一”的话,那比赛还有什么意义?我们的教育并不是非要搞个什么比赛,没有必要非要排出个“一二三”不可,而是要想办法,鼓励幼儿争强好胜的信心和决心,努力呵护和维护幼儿心中“第一名”!
越来越多的比赛,只要官方不加以制止,千奇百怪的比赛将会应有尽有,层出不穷。
越来越多的比赛,只要官方不加以制止,所有的老百姓就会认为这种教育都是正确的,是值得效仿和学习的,从而进行追遂和模仿。
能把一个幼儿培养得这么优秀的幼儿园还有很多很多,而且还有继续发展和增多的趋势,难道这就是减负出来的成绩?
老师以这种成绩为骄傲,家长以这种成绩为荣耀,幼儿园以这种成绩提高收费标准,而且还以这种成绩抢夺生源,也是以这种成绩抢占市场,上级的有关部门明的说是反对这种成绩,但是最终还是以这种成绩作为“奖补”的一个标准。
难道这就是“减负”宣传工作的成功之处?难道这就是“减负”的精神之所在?
我在想,要想达到这种理想和骄傲的成绩,老师要费尽多少心机和心血,幼儿要花去多少时间和汗水啊,至于有没有泪水,我不知道,也不好说。他们还有时间去尽情玩耍吗?他们还有时间和心情,去尽情地奔跑和锻炼吗?他们还有时间“自主、自愿、乐在其中”吗?达到这种成绩,真的能够促进幼儿智商和情商的发展吗?
还有招生工作之乱象,也让忽悠在民间。
据有关媒体报道,高校招生的一些黑幕和潜规则。
一个地区的招生专员,一年招生提成超过十多万。就是这个“十多万”还是好几年前的事情,现在可能远远超过了这个数。
主要的手段就是拉拢高三年级的班主任,引导或者可以说是诱导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报考这些已经变味的学校。
为什么说这些学校已经变味了呢?
一个高等的大学校府,靠这种拉拢、贿赂班主任老师的手段而争夺生源,使出这样的招生怪招,也可以说是绝招,难道还没有变味吗?
我听说一个故事,一个朋友的儿子,很少听过他唱歌,他只是会吹一点点笛子。而且就是在外行的人看来,他的那个笛子吹得也确实不咋地。可是被他的那个高三的班主任鼓动和劝说,就报考了某音乐学院,花了好多钱读完了学业,现在已经毕业了好几年,已经外出打工去了。
也不知道他的学业怎么样,反正是大家也很少听过他唱歌,也没有见他摆弄过什么乐器。他现在所从事的工作与他所学的专业,也是毫不相干!
作为高三的班主任,应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生经验、阅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分析和指导人生之路,纯属于职业道德、责任和良心,与金钱无关,与利益无关!
班主任很容易忽悠学生,完全是因为学生和家长对老师的信任!而招生专员也就充分利用班主任的这个优势,只是班主任不自重,轻而易举地就被这种招生专员所收买,真是可悲!
我也知道,这样的班主任是极其个别的现象,但是这样的班主任对学生造成的误导和伤害就绝对不是个别的现象了。
其次,就是夸大宣传工作。把没有说成有的,把很小的成绩说成丰功伟绩,总之把表面的工作做到极致,让学生和家长真假难辨。到真正进入这些大学校府以后,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这种完全采用欺骗的手段,欺上瞒下,骗得大量的生源,难道还没有变味吗?
再其次,就是让已经是大一的新生回到原校去宣传发动。这一招花钱不多,但是效果很不错,通过大一的新生回到原校现身宣传和忽悠,让更多的往时的小伙伴、亲戚朋友来上学。在这里我不敢说往时的小伙伴和亲戚朋友是受骗上当,但是我觉得这样的大学校府还是有点变了味。
还有那个招生专员,每年招生的时候,都是要竞争上岗的,谁有本事招的生源多,谁就是一个地区的招生专员,与学历无关,与真凭实学的本事也无关。
在很久以前,当我一听到某人是某地的“招生专员”的时候,我就敬佩得五体投地——那得有多高的学问和能力啊!现在当我明白,原来“招生专员”是这么一回事,也只能是“呵呵”几声了。
我弱弱地问一句,这种招生专员能够“教书育人”吗?他会有很高的学问吗?他还有良心和道德吗?
我在想,一个靠投机取巧、误导诱导的招生专员,一次招生就收入那么多,那么工作在一线直接“教书育人”的老师又会收入多少呢?如果比招生专员的收入少得很多的话,那么这些一线老师的心里会平衡吗?他们还会踏踏实实地工作、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吗?
这已经是被新闻媒体报道出来的招生之乱象,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招生大战,从高校到幼儿园,从城市到乡村,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真的是烽烟四起、战火纷飞,明的、暗的,不管使用什么手段,先把生源抢到手再说。真的是收入高于一切,生存就是发展的前提,那么“教书育人”就是一个未知数的童话。
这有利于教育吗?
生意场上,商场如战场,这是千古以来就有的真理。
但是对于教育来说,不应该是这样啊!
生意场上,你可以勾心斗角,你可以尔虞我诈,你可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只要能打败对方,只要能赚得到钱,你可以用尽一切手段,所谓“奸商”的名称就是这么得来的!
我也知道“奸商”的由来,“奸商”的本来是“尖商”,是褒义词,是说在古时候,商人卖米,在用“斗”量米的时候,把米堆了一点“尖”,说明了商人有诚信,没有“斗大欺人”!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尖商”变成了“奸商”,由褒义词已经变成了贬义词。
做生意,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不讲诚信,不讲良心,不讲道德,“生意”也就有了质的变化。
但是教育不行,商人是做不了教育的,“奸商”就更是不能从事教育工作。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不仅要有很高的学问,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很高的人品和道德!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就是要达到“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最高境界!
“奸商”再坏,影响的只是一片人,影响的只是一个局部,甚至可以说得严重一点,最多也只是影响一代人。
而让“奸商”这样的人从事教育工作,他能教育什么呢?以“奸商”的人品和道德,恐怕也只能教出象“奸商”一样的人品和道德的学生出来。想想这样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就不仅仅是一代人那么简单了。就有可能影响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了,这不是危言耸听,千万不要不当一回事啊!
不要说老师没有了精神,没有了信仰!在这种背景下,首先要弄清楚老师的地位在哪里?老师首先是为老板服务的,是为老板做贡献的。要听话一点,不要想得太多,不要说得太多,否则你连工作的机会都没有。老师要为自己的生存而考虑。有了工作平台,有了工作机会,然后才是间接的为这个国家,为这个民族做贡献。把思路弄错了,把顺序弄反了,所以精神和信仰,也只好不是那么坚定了!
如果老师都没有了精神和信仰,又怎么可能教得出有精神和信仰的学生?久而久之,精神和信仰又怎么可能不垮掉!
精神和信仰,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你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却影响着一个国家,影响着一个民族。也许我的能力有限,也许我的文化水平有限,我也说不清“精神和信仰”这个奇妙的东西。
但是象发生招生之乱象的学校,以及在这样的学校生存的老师,也是不可能说得清楚“精神和信仰”这个东西的。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个短期的经济效益的行为。应该少一点花里胡哨的东西,忽悠也许可以换来短期的经济和效益,忽悠也许可以换来一时的喧嚣和热闹,但是我个人认为可能不利于教育的长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