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散文成长励志

《史记》—一部让人受用终生的巨作

2019-08-12  本文已影响141人  醉藤
《史记》—一部让人受用终生的巨作

每天看一点,每晚不曾有过间断,终于把这本《史记》给看完了。细思一番,发现这本书记录的无论是历史事件还是人物传记,其蕴含的道理,让人受用终身。吾通过自身狭窄之眼界,对吾之读后感列举一二:

01谗言好听,但是有毒

古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可是无论是将相还是帝王,都喜欢听好话。

屈原,名平。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博闻强识。对外交往,待人接物都很到位,深得楚怀王的信任。

上官大夫和屈原职位相同,他想得到怀王宠信,很嫉妒屈原的才能。因此他在楚怀王面前重伤屈原,说屈原恃才傲物,目中无人,包括楚怀王。楚怀王还真相信了,疏远了屈原。

因子兰劝怀王入秦导致怀王死在秦国,屈原痛恨子兰的行为。子兰知道,让上官大夫去向顷襄王说屈原的坏话,屈原被放逐了。

屈原屡次被谗言所害,壮志难酬,国力却一天天衰落下去。举世皆浊他独清,世人皆醉他独醒,他情志高尚,与日月争辉,最终投江身亡。

李斯师从荀子学习帝王治理天下的学问。学业完成后得以在秦国施展才华。

秦始皇很倚重他,李斯地位也是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秦始皇去世后,赵高假传圣旨立胡亥为太子继承皇位。

李斯本可以阻止但是却顺水推舟。尽管后来胡亥的苛政和暴虐,李斯有所劝谏,但是胡亥已被赵高巧言令色给围住,消息闭塞,为赵高之命是从。李斯被赵高的谗言所害,三族之人被处死。胡亥也因谗言佞语最终导致国破家亡人死。

谗言佞语何等可怕。力量又何其之大,可以倾覆所有,包括整个国家。更何况是小事小界呢?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不能只喜欢听好话,多听则明。也要感谢那些善意的忠言,尽管有些逆耳,但是却踏实。

02 三寸不烂之舌,力量可以很强大

春秋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之间旗鼓相当,也有几个诸侯国力量较为薄弱。

很多人是通过游说来实现自己的抱负,留名于后世。

公孙鞅喜好刑名之学,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公叔痤向魏惠王举荐公孙鞅,魏惠王未有采纳。

公叔痤死后,公孙鞅西行到了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秦孝公,并且投其所好,三番四次改变其游说方式,赢得了秦孝公的信任,后实施变法。

公孙鞅实施新法,极为苛刻狠辣,不留半点余地,因此积怨甚深。

在秦孝公去世后,公孙鞅被五马分尸,并且全家陪葬。

公孙鞅政治能力不谓不高,可是天性刻薄,开始用帝王之道游说秦孝公,虚饰浮夸,只是根据秦孝公喜好来游说;而且他是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推荐的,被重用后,就施行于公子虔,欺骗魏将公子卬,没有仁德,终究是被自己所害。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他曾向东到齐国拜师求学,师从鬼谷子先生。

他悟出许多揣摩人心理的诀窍,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各国,闻名遐迩。

苏秦擅长权谋机变,却承担着实行反间计的罪名被杀死。

诸侯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政治家也是,不分永远的好人,也不分永远的坏人,一切都是以利益当先。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游说无非分三种;一则为功名利禄,为自身之显贵而游说;二则为国家安定,不再连年征战而游说;三则为推行政治思想,那是一种长远的规划,为子孙后代而游说,不过这种少之又少。

虽然很多政治家通过游说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却不得善终,令人惋惜,但是游说目的无论为哪种,游说都要有高于寻常人的勇气,胆识和见闻。这本身就令人钦佩。

03 事物通常都遵循盛极而衰的规律

好的事情到了极致就会向坏的方向转化。

绛侯周勃是沛县人,靠编织养蚕为生,也时常在人家办丧事时吹奏挽歌,后又成为能拉强弓的勇士。

高祖刘邦为沛公刚刚起兵时,周勃以侍从官的身份随从高祖进攻胡陵,后又进攻丰邑,接着是甄诚,都关,定陶……

周勃屡立战功,加官晋爵是必然之事。后周勃以将军身份随从高祖,在代地征讨韩信王,降服了霍人县。

周勃为人刚强,并且忠厚,战功赫赫。列侯与太尉都是他的身份和官爵,文帝即位后,任周勃为右丞相。这种地位,何其尊贵。

绛侯在文帝十一年去世,谥号为武侯。他的儿子胜之继承爵位。可是胜之和所取公主感情不和,加之犯下杀人罪,爵位和封地被废除。

爵位中断了一年,文帝才从周勃儿子中挑选贤能之人周亚夫,封他为条侯,接续绛侯的爵位。

平定叛乱,周亚夫功不可没。盛极之时,也官至太尉和丞相。可是后来他儿子从专门给皇家做用品的公官那为父亲买了五百件殉葬用的盔甲和盾牌,连最基本的辛苦搬运费都未有给予,引起怨恨,被告反叛说偷买天子用的器物。这自然连累了条侯周亚夫。

周亚夫被关进牢里自杀未遂,活活给饿死了。封地也被撤除。

周勃后代就没有更加突出之人显现,渐渐趋于平淡,乃至没有让人去记起。

周勃和周亚夫身逢其时,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身份和地位也尊贵到了极致。周勃比较幸运,寿终正寝;周亚夫却不得善终。

无论是人物还是事物,都会遵循盛极而衰之定律。周亚夫用兵得当,坚韧不拔,平定叛乱,时刻保持威严庄重,身居将相之位,又为周勃之子,家世显赫。可是却以穷途困窘而告终,真是让人深感悲哀。

人的地位或身份到了巅峰,就不会再有上升趋势。永久保持平衡是不可能事件,所以下滑是无法避免的。但是下滑到了一定的程度,又会渐渐回升。何时再到达那个巅峰,无从知晓。这大概就是盛极而衰,否极泰来之定律吧。

04 仁义德行之不朽

在《史记》中,经常能读到哪个王被儿子杀了,或者哪个太子被他父王杀了,亦或是哪个王被他的亲戚或者大臣杀了;但是从中却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有德行之人可以长久,比如晋文公和汉文帝。

那些弑君之人没有德行的,即使是自己当上君王了,也如过眼云烟般,分分钟就被取而代之了,而且没有留下什么丰功伟绩,甚至没有施惠于百姓,那他之谋权篡位可以说是毫无意义。

没有仁德,就无贤德之人愿意辅佐,即使家族势力庞大,也难以久远,更没有百姓的支持。渐渐地,就演变为孤立无援。

生而为人,很多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是有些东西,即使那个人已经逝去,却依然存在于世间,比如仁义道德。

05这世间难有永恒不变的关系

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前一秒可以是盟友,但是只要有利益冲突,那后一秒就可以是敌人。

其实当今社会也不外如是。没有固定不变的关系。正如司马迁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莫说是诸侯国之间了,就邻里关系,甚至是亲属关系,那为利而不择手段的恒河沙数。利欲熏心,弑兄弑父的骇人事件也是不胜枚举。

因为利益关系,没有永恒的朋友,更没有永恒的敌人。即使是有不共戴天之仇,但是若是有了共同的利益,那仇恨完全可以搁置一旁不在话下。

很多诸侯国之间签订了盟国协议,但是转而背之也是常有之事。即使是关系近到可以把其生命交到对方手里的那种,时过境迁,后也很容易因为他人的挑拨而起杀心甚至付诸于行动。

武王建立了周王朝后,过了三年就病死了,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当国。周公旦为其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勤勤勉勉,还不敢有丝毫懈怠与傲慢,全心全意为成王,为子民,为社稷,可是成王还是听信谗言要杀了他,幸而周公旦逃出幸免于难。

大动干戈无非两种,一是出于利,一是出于义,但是后者屈指可数。无论出于何种,受苦受难的还是百姓。但是兵不血刃实在是难得的稀少。

读《史记》 的时候,我惊讶为什么诸侯国或者是大家族之间的关系竟然可以这般善变。可是细想开来,虽是意料之外,却是情理之中。毕竟人类,是有思考能力的,是有创新能力的,还有为利来,为利往之能力的。

虽然说没有永恒的关系,但是善良依然是客观存在于这个世间,这是亘古不变的。正如天气,即使是连续雨季,但是晴空万里还是存在的,若是不在此时,那一定是在之前,和在以后。

06 战争残酷,兵不血刃难能可贵

无论是谋反叛逆,还是兴兵讨伐,只要是通过战争而形成的朝代更替,都是血流成河,马革裹尸,残垣断壁,满目疮痍。

就单单诸侯国之间的攻打死者都可多达数十万,那些数字实在是骇人听闻,令人毛骨悚然。

很多的尊容与地位都是用人民的血和肉来堆积而成的。生命何其可贵,可是在战争面前却是显得那么的渺小和不值一提。

即使是从战争中幸存下来,那后面的日子也是很难过的。无论胜败哪方,妻离子散者数不胜数,家破人亡者不计其数。要经过好长的一段时日,且前提是没有战争的侵害,那才渐渐能有生活的味道。

太平盛世难能可贵,感念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切,珍惜现在的美好。

《史记》一书其蕴含的文化博大精深,其所陈述的事件尊重史实,其所表现的道理让人深思,其所囊括的人生哲学吾之笨笔刻画不出万分之一。这是一部巨作,让人受用终身,是不朽之经典。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