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巩义石窟小记

2020-06-15  本文已影响0人  灿烂jx

之前来过河南巩义两次。

一次是参观康百万庄园,这座庞大的建筑群,见证了康家经过十几代人的努力,越来越多的财富在一个宗族里不间断的传承了400多年。

还有一次是去杜甫故里参观。两处景观都给我留下过很深刻的印象。

回来后曾写过两篇不太像样的东西:《在失意与困厄中走向现实主义的诗人杜甫》《康百万庄园里的两块匾》。为的是记录两次游览经历,对历史和文化知识也算是温故知新了。

昨天下午正好天气不热,而且有空余时间,就再次来到离居处不很远的巩义,这次的目的是游览巩义的石窟寺。

有参观过气势恢宏的龙门石窟的经历,所以在见到沉在半地面之下,规模又极小的“巩义石窟”时,心中难免会升起“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想法。

河南巩义的石窟寺,最早建于北魏的孝文帝时期,与龙门石窟刻凿的时间相差不多。

石窟寺坐落在黄河南岸,伊洛河北岸。原名希玄寺,因寺庙依大力山而建,宋代时曾将“西玄寺”改名为“大力山十方净土禅寺”,清代又改名为石窟寺,一直沿用至今。

巩义石窟寺是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唐玄奘的出家之地,香火最繁盛时期有五座几进院落的寺庙,可容纳3000多位僧人在此修行。

除了北魏,到了盛唐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和他之后还有很多位皇帝都曾携皇后和文武官员在此礼佛。

在巩义石窟,看到了雕刻精美且保存完好的“帝后礼佛图”,还有完整的飞天浮雕。展现的是北魏时期,皇室成员前往石窟寺礼佛的宏大场面,现在都已经用透明玻璃罩住保护起来了。

巩义石窟寺的石刻雕像,最早是从公元500多年开始开凿,经过1500多年的风雨洗礼,石窟寺的佛像和石雕,至今依然保存完好的还有很多座,而且游人可以极近距离的观赏,甚至可以依稀看到石刻造像曾经华丽的彩饰。

巩义石窟寺的石刻佛像,雕刻线条流畅自如,人物面部生动圆润,眼神温和笃定,很多佛像嘴角上扬,流露出喜悦祥和的表情。衣饰纹理更是雕刻得清晰精致,感觉衣袂正随微风拂过而欲飘起。

相比庞大震撼和经历过风化、损毁、盗凿严重的龙门石窟,巩义石窟可能因地势原因,黄河和伊洛河曾数次泛滥,石窟寺绝大部分被黄沙和泥土掩埋于地下彻底消失,小部分得以基本完整保存。

石窟寺现存的木质大雄宝殿,看上去像是现代所建,导游介绍说是建于清代,几经修缮维护才流传至今。

在这里,还见到一处窑洞一样的空石窟,3平米左右的一个空旷空间,曰“汉洞”,被铁栅栏挡住,看不到窟内都刻了些什么。

导游说“汉洞”是汉朝留存下来的,洞内的石壁上,刻有一首现在已经残缺不全的诗,大意是说当时朝廷宦官当政,昏庸无道,刻字的人被罚做石工。

“汉洞”石壁上还刻有两幅线刻画,一幅是三鱼共头,另一幅是五鸟共身。

至于“汉洞”刻凿的具体年代和两幅线刻画所要表达的内容暂不可考。

另据导游介绍,凭现存的史料,没有发现汉洞与巩义石窟寺的开凿有什么关联关系。

从石窟寺出来时,看到几块立在办公区墙边的青石石匾,上面雕刻的是仿“帝后礼佛图”,人物面部歪扭丑陋,衣衫纹路的雕工更是不敢恭维。

想想这些存在了几千年的石雕技艺,若是在我们这一代失传,将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情。

有时间还会再来巩义石窟。

帝后礼佛图浮雕 完整的飞天拓片 微笑的佛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