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发脾气的孩子——摘自《双向养育》

2021-03-24  本文已影响0人  LuckyLinda

当进入“可怕的两岁”,多数孩子都会经历一个易发脾气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孩子突然开始对所有事情说“不”。当孩子为了说“不”而说“不”,父母会感到困扰,如果理解孩子在这个年龄为什么说“不”,父母一定会长舒口气。

两岁左右,孩子会出现独立于父母的内在愿望。心理学家称之为分离/个体化过程。分离表现为孩子从身体上离开父母的意愿,个体化是指孩子内在独立自我意识的形成。两岁这个年龄是分离/个体化过程的重要里程碑。在这个阶段,孩子希望离开父母的呵护,开始努力变成一个独立的人。

孩子认为自己是父母的一部分,这样让他们感到安全。但是,分离渴望以及自己不再是父母一部分的意愿,让他们感到惊恐和无助。为了对抗这个情绪,他们开始试图控制每件事情。这个年龄的孩子感到恐惧和无法自控,这种感受让他左右为难,他渴望成为自己的主宰,但同时又想继续从父母那里获得安全感,这种不切实际的渴望正是孩子心中想要自立的呐喊。他们试图控制周围环境但又无从下手。同时,刚刚萌发的“我”的意识,让他们以非黑即白的方式对待事物。“不”的意思是:“我不是你,我有自己不同的想法。”他们的愤怒源于无法掌控自己生活的焦虑。

两岁左右孩子发脾气,并非故意让父母的生活变得更糟,他们只是在经历一个成长的困难阶段。

人生的这个艰难阶段被称为“可怕的两岁”,但父母为什么要用负面眼光看待这个正常的成长阶段呢?难道我们希望孩子一辈子都依赖我们吗?当父母明白孩子为什么说“不”,就能以放松的心态更有效地做出应对。还有一点很重要,孩子这样做的目的并非为了给父母添乱。父母大可不必对此耿耿于怀,因为孩子发脾气并不是针对你,而是因为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状态使然。

当21个月大的儿子罗斯第一次发脾气时,妈妈有点儿不知所措。就因为家里没有他最喜欢的麦片而妈妈给他不同的麦片,他就开始大喊大叫。妈妈试着解释:“罗斯,家里只有这种麦片了。”但是罗斯更加生气,也提高了哭闹的嗓门,当妈妈试图抱他时,他噘着小嘴踢妈妈。无论妈妈用什么方法试图平复他,都无济于事。

罗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生气,他感到非常沮丧,心理有强烈的需求却无力满足。他推开妈妈,一方面是内心分离倾向的结果,同时也是无法忍耐延迟满足却又无可奈何的反映。在这个年龄段,孩子想要什么就希望立刻得到满足!他们还没有学会等待,还不懂得稍后或者未来意味着什么。因为妈妈做不到他希望的事情,分离和依赖两种力量开始同时左右罗斯。这时,妈妈可以教罗斯一些词汇,帮助他理解自己的感受。

妈妈理解罗斯的举动。“这对你的确很难,你真的很生我的气。我说‘不行’让你不高兴了。”这番话让罗斯感到妈妈明白自己的想法。妈妈静静地挨着罗斯,等着他的哭声渐渐平息,其间不时安慰一下“真遗憾你现在感到难过”。很快,罗斯安静下来。他张开双臂,示意妈妈抱抱。妈妈抱起罗斯,让他继续完全静下来,然后说:“你生气没关系。有时你就是想这样,妈妈理解你。妈妈爱你。”

有一次,罗斯发脾气闹得太凶,妈妈担心他会伤到自己或打坏什么东西。于是她紧紧抱住罗斯保证他的安全,也防止他踢到自己。同样,这也是出于爱和同情。

还有一次,妈妈和罗斯在商场的收银台正在付款,罗斯吵着要买糖果。

妈妈说:“今天不能买糖果。我们这次是为晚饭买食物的,如果现在饿了,可以吃一些饼干或者香蕉。”一听不能买糖果,罗斯又开始发脾气。

妈妈把购物车推到一边,对收银员说:“我一会儿回来。”她把哭闹踢打的罗斯抱到车里,放在安全座椅上,然后静静地坐在旁边。等罗斯安静下来,她说:“我们有两个选择,我们现在回商店或者我送你回家,让奶奶看着你。我希望我们一起回商店买东西,但是你不能再哭闹。你同意吗?”罗斯点点头说:“同意。”然后,妈妈带着罗斯回商店买了东西,罗斯也没有再闹。

强大的内在成长冲动,让孩子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内心的冲突。万事依靠大人的孩子开始跌跌撞撞寻求自立和掌控环境的感觉。他们不知如何才能自立,因而其行为往往显得难以理喻。

学会应对孩子发脾气非常重要,因为他们在十几岁的时候,还会经历一次分离/个体化阶段。那时,对独立的渴望让他们的行为令人难以捉摸,但实际上他们仍然需要依靠父母。但是,他们的行为更有风险,对未来人生也有更深远的影响。如果父母在孩子幼儿时期有效应对了他们成长的内心冲突和冲动,孩子就能更平稳地度过困难重重的青春期。

幼小的孩子不得不面对内心的冲动,但他们还不懂自己的感受。他们被强烈的愤怒控制无法自拔,同时又充满恐惧。实际上何止两岁的孩子,许多成人也无法控制内心的冲动,从而变得难以理喻、痛苦挣扎、充满恐惧。

如何合理应对孩子发脾气对父母是一个重大挑战,因为这将关系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以及未来的正常社交能力。

1.应当妥协满足孩子的要求吗? 不应当

2.应当忽略孩子吗? 不应当

3.应当试着说服孩子吗? 不应当

4.应当告诉孩子说“你不该那么想?” 不应当

5.应当说“这太荒谬了!别干傻事?” 不应当

6.应当做些事让孩子哭吗?比如暴打一顿? 绝不要

1.为什么不能妥协满足孩子的要求?

满足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就为放任式养育埋下了伏笔。作为孩子的“成长教练”,父母有责任保护孩子的安全和帮助他们达到自制。轻易妥协会让孩子学会用发脾气来达到目的。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父母应该这样说:“我知道你不喜欢,但你必须这么做。”

2.为什么不应该忽略孩子?

忽略孩子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的感受无足轻重,经历困扰时得不到家人的爱和支持。忽略会导致孩子感到被抛弃,他们会想“如果我表现不好就没有人爱我”。父母应对此保持谨慎,帮助孩子懂得他们所有的情绪都没有错。被孤立的感觉会吓住孩子,尤其当他们还不满5岁的时候。

3.为什么不要试图说服孩子?

试图对一个情绪激动、失去理智的人讲道理无异于对牛弹琴,就像试图让油水融合,这种努力不会产生效果。情绪紧张的人需要时间恢复平静,回到内心平衡,然后才能重新理智思考。这时才可以更直接地解决问题。

4.为什么不能对孩子说“你不该那么想”?

告诉孩子不应该那样想是不妥的,这似乎在表明父母比孩子更清楚他们应该有何种感受。我们不能告诉孩子,甚至任何人,他们应该或者不应该有什么样的感受。感受就像天气,自然存在。正确的做法是透过表面行为,探寻孩子怒气的深层次原因,这远好过无视孩子的强烈情绪并给他们的行为贴上“错误”的标签。

刚刚学步的孩子乱发脾气,要弄清楚原因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只是分离焦虑或需求未及时满足的发泄。告诉他们不用害怕,感到愤怒也没有问题。“我知道你很生气,但是踢人或者吼叫是不对的。你应该用谈话解决问题。”至于用什么样的语言,则取决于孩子的年龄和会话水平。

告诉孩子不应有某种感受(心理学称为折扣效应)的最糟糕的后果是导致他们质疑自己的感受,最终还可能失去与自己感受的重要连结。后一种情况还可能让孩子失去体察自己感受的能力,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他们探索世界的体验被打了“折扣”或者被否认了!父母应该认可孩子的感受,并教他们如何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情感,例如,“你现在感到失望、受挫、难过、害怕,孤独……”

5.为什么不能说“这太荒谬了!别干傻事!”

这样的话毫无疑问会伤害孩子的自尊,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还会忙中添乱。

6.为什么不能做些事让孩子哭,比如暴打一顿?

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还不明就里就暴打一顿或者用其他方式教训一顿的现象非常普遍。但问题的关键在于需要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想法和需求。要保障孩子可以安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有时孩子无法完全理解事情的缘由,会因感到不公平而发脾气。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心理学家贝莎讲了在商场的一个经历。她看到一个小男孩突然放声大哭,他的妈妈和姨妈在一旁想方设法制止他的哭闹。贝莎问了妈妈小男孩叫什么名字,然后蹲在四岁的查理面前柔声和他说话。

原来,查理认为妈妈给他买了一个礼物但却不给他。妈妈告诉贝莎那是给查理的表弟蒂米的礼物。得知情况后,贝莎对查理说:“查理,你的妈妈和姨妈今天带你来是给蒂米挑选礼物的,因为他的生日马上就要到了。你能小心地把这个礼物拿到车上吗?”查理高兴起来,点点头说:“可以。”然后,查理紧紧把礼物夹在胳膊下,骄傲地跟妈妈和姨妈离开了。

发脾气可不是两岁或四岁孩子的专利。上面介绍的这些方法对所有生气的人都奏效。实际上,有些成年人永远没有脱离发脾气的阶段,哪怕针尖大的事情都会让他们暴跳如雷,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有学会如何控制情绪、保持平静。

成年人的脾气

亚历克斯找我咨询,因为他感到除了离婚别无出路。他说自己的妻子莎伦愈发歇斯底里,令他难以忍受。当妻子发怒的时候,他和两个孩子被吓得不知所措。妻子的怒气事先没有任何征兆,有时甚至连续几个小时摔打东西,对他和孩子破口大骂。我问他是否曾经试图平息妻子的怒火,他回答“没有”。我说:“你们家像是有三个孩子。当问题出现时,你表现得和孩子一样无助。”

我问亚历克斯:“你幼年时有亲人像莎伦那样吗?”他说:“我父亲。所有人都要听他的,如果事情不如他意,他就会大发雷霆,那时所有人都吓得躲得远远的。”亚历克斯是四个孩子中最小的,他变得总是讨好别人,避免和任何人发生冲突。

很多人会找和父母性格相似的人结婚,这些人的内心永远没有离开自己的童年。他们并非故意如此,谁愿意找一个和幼年时虐待自己的父母一样的人做夫妻呢?

现在,亚历克斯面临和童年时同样的问题,妻子对孩子的做法,与幼时父亲对他的做法如出一辙。不知不觉中,他用小时候对待父亲的方法面对妻子。

我问他:“莎伦生气最严重的后果会是什么?你到底怕什么?”他认真想了想,回答道:“她不会对我和孩子造成真正的伤害,我就是不想她发怒。她发火就是最坏的后果,我就是怕这个。”

我说:“你两个孩子都成功度过了两岁发脾气的年龄。你当时用了什么方法?”他很轻松就列举了几个技巧。我建议他妻子发怒时可以采用同样方法!我接着问他:“她生气没有任何迹象吗?你真的一点儿都看不出来?”他说:“对了,她生气前眼神有点怪怪的。”我建议他在问题爆发前就及时处理掉。

我又问了关于莎伦的童年,知道她是在一个宗教狂热的国家长大。她的父母无法容忍不同意见,要求女儿无条件服从。从小她的感受就被深深压抑,幼年时无法释放的怒火在成年后发泄出来。她不知道如何体会、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也无法控制心中的怒火。她不清楚哪里是合理行为的边界,也无法应对让自己发火的事情。挑选丈夫人选时,她下意识地制订了一个标准:容忍、理解和接受自己的感受。她的感受并无不妥,问题在于如何表达。

亚历克斯和莎伦的童年对他们的婚后生活造成重重障碍,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之间的矛盾只会愈发激化,成功养育孩子与和谐婚姻终将成为泡影。亚历克斯说:“我真的想挽救我们的婚姻,而不是毁了它。”

我告诉他如果不尽快想办法,问题会恶化到无法收拾。不经治疗,伤痛不会自然痊愈。他必须正视并努力解决问题。

亚历克斯不再一味地迁就妻子。他告诉妻子,她的行为不仅伤害了孩子、他以及整个家庭,更严重的是伤害了她自己。“莎伦,你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我和孩子都不想再受到伤害。如果你管不住自己的脾气,我们只能离婚。”

最终,这个家庭没有破裂,他们的孩子也健康成长。当然,这些变化非一日之功。莎伦参加了愤怒情绪管理课程并接受了心理治疗。通过治疗,亚历克斯也从与父亲的关系中解脱出来。他意识到莎伦不是他的父亲,而自己也不再是无助的孩童。他说:“我现在可以用不同方法处理问题。”孩子们感受到父母的变化,还将他们视为人生楷模,指引自己的成长。

如何控制愤怒是重要的人生一课。孩子在“可怕的两岁”的经历,将直接影响他们未来如何应对自己强烈的情绪。

幸运的是,我们现在知道如何治愈这些伤痛和重拾健康人生。采用本书建议的方法,孩子将免受虐待造成的心理和情感创伤,只要父母投入时间和精力,他们就能掌握方法帮助孩子自我实现,同时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得到提升。

除了惩罚,父母还有很多健康的方法可以管教孩子。孩子永远都愿意依恋父母。当我们也希望和他们和睦相处时,用爱管教就是唯一选择。

* * *

当父母用爱管教孩子,就会欣喜地看到孩子如何学会自立。这需要建立基于共同参与制订的家庭约定。从结果中学习,会帮助孩子学会思考和合作。另外,学会控制情绪也是一项重要的人生技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