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丨导向真实阅读的中考整本书阅读测评
原创 冯善亮 语文建设杂志 2024-06-24 15:55 北京
本文约5558字,阅读大约需要16分钟)
【摘 要】语文中考采取闭卷纸笔测试形式,试卷中的整本书阅读测评一般不呈现阅读文本,考查的不是学生考场上阅读名著文本的反应,而是学生基于日常阅读名著的积累进行读书分享交流的真实表现。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整本书阅读测评的考查内容要转向策略性知识、读写融合与方法构建。为此,命题中要特别注意尊重学生阅读个性,强化关联整合。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测评;真实阅读;考查目标;考查内容;命题策略
整本书阅读一直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把它设置为“课程内容”中的六个学习任务群之一。为落实课程标准要求,整本书阅读测评已成为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中考”)中阅读测评的一项基本内容。本文拟从考查目标、考查内容、命题策略三个方面对整本书阅读测评进行探讨。
一、考查目标:基于阅读积累进行分享交流的真实表现
1.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定位
从各地中考试题看,整本书阅读测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偏重于考查学生对推荐阅读名著信息(如常识、细节、情节、人物、主题等)的机械记忆,这导致教学中出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名著内容和结论的现象。为改变这种不要求学生真阅读的不良倾向,整本书阅读测评首先要明确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定位。叶圣陶指出,语文课程重要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养成读书习惯”,而要养成读书习惯必须“教他们读整本的书”[1]。温儒敏认为,语文课程“应当把阅读放在首位”,要“树立‘读书为要’的自觉”,“千方百计把读书兴趣的培养放到头等位置”[2]。对于整本书阅读教学而言,“应该是给学生阅读名著提供方向和帮助,教学生抓住名著阅读的关键,掌握名著阅读的方法,纠正阅读过程中的偏差,其立足点和着眼点都应该是指导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名著”[3]。因此,语文课程中开展整本书阅读的目的,不单是要学生阅读这一本或若干本名著,更是要把名著作为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积累读书经验,学会独立阅读。整本书阅读测评应牢牢把握这一价值定位,导向真实阅读。
2.整本书阅读测评的考查目标
如何判断一份试卷的整本书阅读测评是导向真实阅读的?或者说,整本书阅读测评怎样才能有效检测学生阅读名著的真实表现?
目前语文中考一般是闭卷纸笔测试,其中的古诗文、现代文阅读测评都直接呈现阅读文本,考查学生在考场上阅读文本的反应。而整本书阅读测评一般不呈现阅读文本(少数试卷呈现了名著的片段,但相对于整本书的篇幅来说,这是极其有限的),考查的不是学生考场上阅读名著文本的反应,而是学生日常阅读名著及参与读书分享交流活动的积累。这一积累包括:(1)对名著信息(包括内容与形式等)的识记了解;(2)阅读名著的感受与经验;(3)进行读书分享交流的体验与反思。显然,如果测评主要考查的是名著信息的直接、精准记忆,那么师生在教学和备考中就会注重机械记忆名著信息,而轻视阅读名著,这无疑有悖于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定位。考虑到整本书阅读测评一般不呈现名著文本的特点,不妨比照日常生活中的读书或观影交流来分析考场上学生的作答过程。日常生活中,读者或观众进行读书、观影交流,通常是在欣赏作品之后,交流的往往是作品中令人印象深刻、记忆犹新的内容(不同读者、观众记住的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以及欣赏过程中的个人感受、见解等,交流中也可能因为对作品的看法不一致而发生争论。以此推论,中考整本书阅读测评考查的实际是:在考场这一特殊情境下,学生基于日常阅读名著的积累进行(虚拟的)读书分享与交流的真实表现。这一基于日常“真实阅读”的“真实表现”应该是:第一,日常认真读过名著,并和他人进行过读书分享交流,对名著的某些部分印象深刻,对名著核心内容及其基本特点有较清晰的认识。第二,能根据需要与他人进行阅读分享,参与读书交流活动,负责任地发表个人见解,真实地交流自己的读书经验。
这“真实表现”实际上也符合课程标准对于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定位。义教新课标指出,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要引导学生“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4]。其中强调的也是平时广泛阅读,并开展读书分享交流活动,实现积累经验、养成习惯的目标。
因此,导向真实阅读的整本书阅读测评应该指向学生基于日常阅读名著的积累进行分享与交流的真实表现,以考查学生在读书分享交流中表现出来的核心素养水平为目标。
二、考查内容:转向策略性知识、读写融合与方法构建
既然要考查学生基于日常名著阅读积累进行分享与交流的真实表现,那么,整本书阅读测评应该考什么?想要考查的“真实表现”应该包含哪些具体内容?梳理、分析义教新课标对整本书阅读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提示的相关阐述,可将整本书阅读测评的考查内容分项陈述如下。
1.阐述阅读体验,发表个人见解
义教新课标对“整本书阅读”第四学段明确提出:“阅读革命文学作品……体会、评析革命领袖、革命英雄的爱国精神和人格魅力。”“独立阅读古今中外诗歌集、中长篇小说、散文集等文学名著……针对作品的语言、形象、主题等方面的话题展开研讨。”[5]整本书阅读测评,要善于针对学生所阅读的名著,从作品的情节、形象、主题、语言等方面设置读书话题,引导学生围绕特定话题,阐述自己阅读作品时的真实体验,交流阅读心得,发表个人对于作品的见解。
这实际上是不再以学生对名著信息的熟悉程度来衡量、判断学生是否真实阅读,而是巧妙设计阅读话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其恰当运用阅读与鉴赏策略,发掘自身阅读名著的潜能,发挥个人特长,进行有效的读书交流,以此来考查学生阅读整本书的真实情况和水平。
2.推荐所读名著,撰写鉴赏短评
义教新课标要求学生“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丰富、拓展名著阅读。借助多种媒介讲述、推荐自己喜欢的名著,说明推荐理由;尝试改编名著中的精彩片段;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尝试撰写文学鉴赏文章”[6]。整本书阅读测评,应梳理分析学生平时开展读书活动的状况,模拟真实的读书活动情境,设计推荐自己喜欢的名著、进行名著片段创意改编、撰写鉴赏评论短文等典型的读书任务。
这是从单向的输入走向输入与输出的双向互动,引导学生以融通读写、互动交流的真实读书任务来表现阅读名著的成果,以考查学生感受美、发现美的能力和运用阅读成果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3.总结读书经验,反思读书方法
“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是义教新课标设置“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目的,“教学提示”中也明确要求,“善于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及时组织交流与分享”,“引导学生从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等方面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改进”[7]。而且统编语文教材的名著导读也特别重视读书方法指导,“教材主推的名著阅读共有12部,提供了一般的阅读方法和一类作品的阅读方法,共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阅读方法学习序列”[8]。因此,整本书阅读测评应创设读书交流情境,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总结在整本书阅读实践中积累的读书经验,梳理、总结、反思阅读整本书的方法。这就要求整本书阅读测评考查内容从静态、被动的阅读鉴赏走向动态、主动的读书方法构建,以考查、评估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经验、方法上的收获与成果。
综上所述,整本书阅读测评的考查内容要从事实性知识转向策略性知识,注重考查学生在读书分享交流中表现出来的阅读体验广度、深度以及思维能力水平;从单向的阅读理解转向读写的深度融合,注重考查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感受美、发现美的能力和运用语言进行有效读书交流的能力;从静态的作品解读走向动态的方法构建,注重考查学生的整本书阅读经验和元认知能力。
三、命题策略:尊重阅读个性,强化关联整合
鉴于整本书阅读测评考查目标和考查内容的独特性,命题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两点。
1.尊重阅读个性
如前所述,整本书阅读测评一般不提供作品文本,是基于学生日常读书的积累考查其在分享与交流中的真实表现。这决定了导向真实阅读的整本书阅读测评必须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提高试题的开放性。
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意味着试题要赋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最直接的做法是,不限定试题指向的作答范围,允许学生从整本书中选择不同的内容作答,或是以多部名著作为答题范围,甚至完全不作限制。更有效的做法则应该是,根据高层级能力覆盖低层级能力的认知规律,设计考查能力层级高的试题,设置开放性强、具有弹性的答题空间,引导真正读过名著的学生,根据自身的阅读积累、偏好和特长自主选择名著中的相关内容完成作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这样的试题,任务或问题指向的是分析、鉴赏、评价等高阶思维;答案应该是多元的,而非封闭的、唯一的;也可以提供相关支架和答题思路,帮助学生更好地作答,减小试题难度。
【例1】从读过的文学名著中推荐一位令自己感动的英雄人物,仿照《感动中国颁奖词》(节选)写一段简短的话介绍这位英雄人物,要求既能概述其主要事迹,又能反映人物的性格。
【例2】有同学发现:读《红星照耀中国》就像从平面镜中看客观世界,读《昆虫记》就像从显微镜中看微观世界,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就像从哈哈镜中看变形的世界。请从《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契诃夫短篇小说选》中任选一部,结合内容,参考示例,说说该同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例1、例2均是考查学生对于人物形象或作品特色的分析鉴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开放性强,给予学生选择人物或作品的自主权,作答的内容除了要符合“英雄”或“平面镜/显微镜/哈哈镜”的特点外,可以根据自己阅读的积累和体验进行选择;二是提供了答题的示例支架,让学生专注于自己阅读作品的体验与积累,降低表达的要求。
为命制开放性强的试题,还可以从矛盾入手,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存在的矛盾之处,或者是分析不同读者对于作品理解的矛盾之处,结合阅读体验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这样的试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达到对作品的深度理解。
【例3】《三国演义》中,刘表和吕布对刘备有不同的评价,你更赞成谁的观点?结合小说相关情节,简要论述。
①玄德仁人也。——刘表 ②是儿最无信者!——吕布
【例4】关于《西游记》的主人公是唐僧还是孙悟空这一问题,同学们有不同的看法。你认为是谁?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例3要求学生针对刘表和吕布对于刘备的矛盾看法发表自己的意见,例4要求学生回答谁是作品的主人公,考查的都是学生结合作品内容和阅读体验分析、评价人物形象,以及交流阅读心得的能力,答案是开放、多元的,有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阅读个性。
2.强化关联整合
与单篇阅读相比,整本书阅读的内容厚度和时间长度更为突出,整体性更强。为突出其整体性,整本书阅读测评命题应强化关联整合,提高试题的综合性、探究性。
在作品的局部之间建立关联,是欣赏作品的基础。例如,把作品中类似的情节进行归类、比较,可以深化对作品故事发展或人物性格的认识;把作品中相似的人物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形成对人物形象的深度把握;把作品的结构、语言、写作技巧等不同侧面进行梳理、分析,可以形成对艺术特色的整体把握。例如,以“酒”来关联《水浒传》中描写鲁达、杨志、武松、宋江等人物的相关情节,引导学生探究细节描写对于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获得对人物鲜明个性和作品艺术魅力的深度把握。再如,以劳动观、金钱观、爱情观等多种角度来关联、梳理《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前后变化,引导学生形成对祥子形象及其悲剧原因的深刻认识。
在作品的不同层面(情节、人物、主题等)建立关联,从更宏观的层面来观照、剖析作品的微观层面,可以提升学生对作品整体的深度理解。例如,2023年绍兴中考试题要求学生“从主要人物的角度再拟一个书名并结合作品内容简要阐释”,引导学生从主要人物角度切入对作品的整体分析,在人物、情节、主题之间建立有效关联,获得对作品的深度理解。
还可以在不同作品之间、在作品与生活之间建立关联,以提升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社会人生的认识。例如,2022年温州中考试题要求学生从五部名著中选择两部围绕“责任与担当”进行关联思考,拟写一个小论文标题,并结合名著内容简要论述。学生答题,要检索五部名著内容,发现其中与设定话题的关联,并形成个人的见解,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人生抉择会有深度思考,对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会有所发现。
整本书阅读测评命题尊重学生阅读个性,强化关联整合,有助于突出“整本书”,实现“考查学生基于日常阅读名著的积累进行分享与交流的真实表现”的目标。具体来说,导向真实阅读的整本书阅读测评试题应该呈现以下特点:第一,试题的问题或任务紧扣全书,关涉突出作品特点的线索、情节、人物、主题等,指向读者阅读作品后的深刻印象。第二,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基于阅读积累与他人进行读书分享交流的能力水平,以对分析、欣赏、评价等高阶思维的考查覆盖对名著内容与形式记忆的考查。第三,作答内容不直接指向作品某部分的具体内容,而是需要学生梳理、整合全书不同部分的相关内容,或是由学生根据阅读积累自主选择作答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81~82.
[2]温儒敏.温儒敏谈读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3,17,20.
[3]刘颖异.名著导读课如何设计“导读”[J].语文建设,2022(5上).
[4][5][6][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2,33,33,33~34.
[8]刘颖异.统编教材名著阅读的原生价值与教材价值——以《傅雷家书》为例[J].黑龙江教育,2022(4).
( 冯善亮: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
[本文原载于《语文建设》2024年5月(上半月)]
(微信编辑:苟莹莹;校对:张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