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开始订实体杂志了

2021-06-28  本文已影响0人  飞游的心理教室

 对自己的“微信成瘾”苦恼已久,但是毫无办法,唯一观察到的就是和人面对面聊天、读纸质书或者在剧场里的2个小时能让我脱离微信,这也挺让人沮丧的。

还有一个发现就是自己已经很久很久没有正经读完过一本书了,一来书很重,二来电子书实在太多干扰,我发现其实还是阅读介质的问题。

回想小时候,家里有电视、广播、报纸、杂志,虽然大家共用一块屏幕,也常听说有人为了争夺遥控器吵得不可开交,似乎成为了那个年代的一道风景,晚上8点的“合家欢剧场”摆明了就是让大家息战,放的都是适合男女老少一起看的电视剧。有些在新闻联播里听了一耳朵的词汇,似乎也能张口就来;当季流行谁的歌,也是晚间节目电台点播听到的,还会给XX班的同学们送祝福……

总之这类经历似乎随着人手一台手机的到来宣告终结,我们家马上要上小学的神兽也持有一部淘汰的旧手机,可以挂在脖子上听喜马拉雅的恐龙故事,也能打打猫和老鼠、汤姆猫的手游……

但我突然发现这种家人共享某种“公共信息”的空间消失了,家里人自己玩自己的,各自霸占客厅或者卧室的一角,偶尔说上几句话还耽误人家和自己微信上游戏上的朋友们交流,反倒是微信上的朋友仿佛天天都坐在我家客厅。

后来是个育儿号的博主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到底什么水平的书可以推荐给孩子,取决于父母,如果父母能够陪着孩子一起读,一起给他讲解,那么稍微深一点的书也可以推荐。

如雷贯耳。

我想起自己初中时有一次去逛新华书店,我随手拿起一本《理想国》,结果旁边的人就用很鄙夷的眼光打量我,叨咕着说“看得懂么?”

整个社会有低智化的倾向。认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所以也不能推荐太难的书给他们。但是如果有大人引导的话,哪怕是艰深的社会现实也可以先渗透一个简化版,但是永远都不要轻视孩子们。

所以我订了三联生活周刊,然后惊觉自己已经多久没有翻阅过纸质杂志了。上一次大概还是在飞机的靠背袋里摸过什么航空杂志,但是感觉也好几年没怎么见到过了。

杂志是全彩的薄纸,有漂亮的插图,虽然字太多,娃看不懂,但是可以我看懂了给他归纳概括,再结合这些图片,能理解多少理解多少吧。

我自己平时出门总觉得背一本书太重,拿出来的机会也不多,而且总感觉书本身自带神圣感,断然不能嗦粉的时候摆在碗前面;但是杂志好像就随意很多,哪怕封皮被揉得破破烂烂,反正里面的内容已经看过了,它剩下的使命大概就是垫桌子吐骨头了。

但是这种被编辑规整过的文字真的让人好舒服啊,我已经见过太多适合于“屏读”的公众号文章,大量地使用口语,每一两句就要分段,充斥着各种不明所以的缩写……

抚摸着实体杂志,手指的触觉唤回了遗失已久的记忆。我想这件事就像是实体麻将和麻将app的区别吧。看过一篇报道,说实体书提供了一种空间感,哪段话大概在书页的哪个方位,是厚度的几分之几,似乎都是以多维记忆的方式呈现的,激活的大脑脑区都和看电子书时不同;而kindle电子书没有这种感受,我读完了mobi格式的15本冰与火之歌,还是不知道哪一章在这本书的哪里。

章北海冬眠后跨越了400年,带的所有纸笔只剩一根铅笔还能用,他被视为“古代人”。而那时候的现代人们早就舍弃了这种记录方式,但我好像能够明白那种基于触觉的书写所带来的感触。

阅读其实是一件立体的事情,需要调动触觉、听觉和味觉的参与,而电子书只压缩到视觉一个纬度,损耗了多少浪漫啊。

不说了,我继续去翻我的杂志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