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山间
1.游览西陵峡
进入8月份,天气与7月份的酷暑难耐已略有不同了,时值立秋之际,每隔几日便会下一场雨,空气中已渗透出一丝丝凉爽的味道。在心中潜藏已久的出游计划也愈加迫切,我决定付诸行动,出外走一走了。
在夏季的高温中囚禁了几个月,自然会生出亲近山水的愿望。和旅友们商议过后,我们将出游地点选在长江三峡中的西陵峡。在网上查阅过西陵峡的简介后知晓,这是一个有奇峡有水域的的地方,因长江得名,以奇丽的原始自然风光而卓著,我们当机立断,决定立马出行。
因路途遥远,我们放弃了自驾游的打算,决定找一家旅行社随团出行。九个小时车程后我们顺利抵达了地点。
西陵峡奇异秀丽的自然风光果然没让我们失望 。西陵峡与瞿塘峡、巫峡并列为长江山峡,东起葛洲坝,西起三峡大坝,总面积142平方公里,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一条峡谷。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美称。长江东西走向,将峡谷一分为二,分置在南北两岸,两岸峡谷竖直而立,壁如刀削,高耸入云拔地而起。苍翠欲滴的植被至上而下覆满了谷面,峡谷下方是浩荡长江,时而激流奔腾,时而静水流深。早间的西陵峡宛若仙境 ,峡谷的上方始终氤氲着一层浓浓的云雾,缭绕在青峰险滩中,令人心醉神迷恍若天庭。峡谷陡峭多变,无峰不雄,无滩不险,无洞不奇,无壑不幽,每一处都可以成诗,每一处皆可以入画。
西陵峡之美在心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让我觉得艺术家笔端描摹的金句和画卷并非言过其实,也并非出自他们高于常人的丰富的相象力,而是世间确有奇景,他们只是比我们有能力去做妥贴的表达。
行走在山间2.风景名胜与人文生态的违和
游有所得,按理说,我应该是满足的,但心里却游移着一丝怅然若失的失落,一时找不到由头。低头仔细思忖了一下,找到了根源:这是一种源自于人文关怀的失落。
走过了一些山山水水,我似乎不再贪恋风景如画的风景名胜,而是想走近当地的民生,近距离感触当地居民热气腾腾的真实生活。这才是这座城市的生命坐标, 是对庞大水流众生生之百态的真实观望,这其中蕴藏的包罗万象才更能拓展我生命的维度。于我而言这才是最有价值的游历所得。
风景名胜或以典型的历史催人铭记,或以鬼斧神工的风景勾人心魄,或以稀有独到的建筑风格夺人眼球,每一处景点几乎都加入了后人的雕琢和心思,又有几处是百分之百的保留了先前的原貌呢?圈建者抓住景区内的一个突出亮点,巧加附丽和点缀,经历二次或多次升级再造后的景区更加脱颖而出,犹如一颗新生的珍珠熠熠生辉,夺人耳目。
只是这样的景区与真实的民生隔着一些距离。
导游在途中给我们讲过一段话,说西陵峡所在的城市宜昌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因地理位置优越风景卓著发展为旅游城市,因此吸引了外地的有钱人纷至沓来入住,也由此抬高了宜昌市的物价和房价。并举例说明,当地稍好一点地段的房价每平在17000左右,普通地段的房价也在八千左右。而当地居民耕地较少,以种植柑橘等水果为生,除此之外,较少有其他的致富门路。普通工薪阶层的月收入也只有2----3千,收入极其有限,因此这样的房价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市里的各种物价也让他们难以承受。宜昌居住的有钱人几乎都不是本地人。
风景宜人的宜昌却让土生土长的当地老百姓望而却步,心里有说不出的别扭,像是被一根鱼刺卡住了,如鲠在喉。
我不想停留于片面的盛状,我想触摸大面积的真实。突兀的连接和失调的秩序让我感到了种种的违和,我要去追寻更有意义的东西。
行走在山间3.利用有限的空间探寻真实的世象
由于是随团出行,景点的行程和时间都是被严格规划好的,没有自由涉猎的空间,也就意味着这种愿望是无法实现的。但9个小时的车程却给我提供了一个契机,我可以坐在团游的大巴车内观望车窗外的风土人家,掠一眼普通民众的生活景象。
于是我选了一个靠近车窗的位置坐下,以方便我的乘车观望。
来时的路上,也大致的看了一眼车窗外的景象,但印象极其粗浅,并没有在头脑内留下明显的投影。基于几天来被压抑的心理诉求,返程的路上,目力和心力开始高度聚焦,除服区停车作短暂的停留外,在目之所及范围内,我极力浏览窗外的每一所房屋,用心解读每一处景象。
于是,我有了新的发现和体悟:山民们是孤独的,他们愿意全方位打开自己,渴望与外界联结,他们的房屋特点给出了答案。
先来看一下他们住宿所处的地理环境,他们与自然直接交接,没有任何的阻断和隔离:门口便是葱葱莽莽的野草和山林,是起伏不平的一块块不规则的稻田,给人一种独身寄宿野外的孤寂感。
在山势连绵不绝的地带,他们在山脚下选址,依山而建,多是坐落在四面环山的合围之中,似乎有了一层天然的心理保障。但这样的空间大多极其有限,或狭长或扁圆极不规则,地势相对平整。一个四面环山的山脚下通常只有一到两户人家,再寻到另一户便要跨越几个山头。有时绵延很长一段山野,也不过三五户人家,这便是一个村落了。
这样稀疏的住宿特点在一个在平原居住者的心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心里不禁暗想:他们居住的如此分散,又有高山阻隔彼此的视线,在面对黑沉沉的暗夜和风声鹤唳时,会瑟瑟发抖吗?在突险境时,没有群人的及时相助,该如何应对呢?甚至想到那些远嫁到山区的平原姑娘,能住的惯吗?
他们居住在这似乎与世隔绝的层峦叠嶂中,是安于这样的清淡寡欢,还是想冲出这样的樊笼希望同外界连接呢?
近一步观察他们的房落,我又有了新的发现,新的发现又促生了新的感知,这是一个平原居民的视角、解读和思考。
我发现他们的房屋是没有围墙和大门的,简言之,他们没有自己的院落。横排建立起一所房子,一览无余的坦露在山野之中,轻简得让人产生一丝悲悯。我想这样的居住特点一定是受地形所限,因为承建房屋的平地极其有限逼仄,他们无法腾出多余的空间来营造自己院落,无法构建围墙和大门。
但随着发现的近一步深入,这种结论又很快被推翻,在这些山区之中,其中也不乏地形开阔平坦一些的建造空间,足以供他们建造高挺的的围墙和大门,但无一例外地承接了这种建造特点,这是为何呢?他们不想拥有完整私密的空间吗?这不是人类共有的居住需求吗?
行走在山间4.平原住宅特点的比对
这与平原居住者的房屋是大为不同的,先来对比下平原的居住特点吧。因为有大面积平整开阔的地域,使得我们有足够的空间来营造自己的居所。以平原的乡村为例,我们不是与自然零距离接轨,没有门前是庄稼,屋后就是原野的住宅特点。我们会在四面合围的田地之中,寻出一块大面积平地来建造自己的村庄,一个村庄一般会有几百户人家,住宅紧临而依,高度集中稠密,断然不会有只身一人的空荡孤寂之感。
每户人家都有自己的围墙和大门,有自己封闭严密的庭院 ,即便居身于熙熙攘攘的拥挤之中,也拥有不对外开放的绝对的我私。走出大门,我们是一个身份多元又模糊的社会人,走进大门,脱掉外衣,我们是清晰逼真的自己,这是我们的理想居所。
难道这不是人类共有的居住需求吗?不是人类共求的心理磁场吗?那些有条件施建自己私密住型的山民们为何要放弃这种建设呢?
行走在山间5.房屋结构背后折射的心理诉求
思考之后,我有了自己的答案。
山区居民受地型所限,居住分散疏离,彼此相距较远,这让他们有了足够大的私我空间。只是这种空间太过于辽阔与浩荡,由此激发出了相应的心理诉求,因为太过于疏离寡合,心里自然会生出难言的孤寂感。因此,他们不想再圈起围墙和大门制造新的隔离,他们渴望打开自己,与邻人尽可能近距离的联结,举目对望,彼此关照,如此,他们便觉得了人群中的一些热气,心灵会生发出激越活络的气象。
而地处平原的我们,居住高度集中,举目可见,极度缺乏自己的私密空间。于是我们也由此生发出相应的心理渴求:我们搭建起围墙和庭院,来营造自己的私密地带,彼此虽然比肩而邻,摩肩接踵,相居甚密,但因有了一墙之隔,便减去了人群中随时被透视的局促和不安,关上大门,我们就可以悠然地在自己的地带内开炉起火,自在煮荼,开怀畅饮。
山区,平原,因各自不同的地貌形成不同的心理磁场,这大概就是环境造人的一个例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