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心理|这才是心理学

2019-11-19  本文已影响0人  YOLANDA_7314
壹心理|这才是心理学

【一句话推荐】

这是一本带着批判性思维去伪存真的科学心理学入门经典。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基思·斯坦诺维奇,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人类发展与应用心理学教授,曾担任加拿大应用认知科学首席科学家。他的研究领域是阅读和推理的心理学机制,迄今已发表200多篇论文,出版了7部著作。作为位列论文引用率最高的50位发展心理学家之一,斯坦诺维奇教授于2010年获得格威尔美尔教育奖,并于2012年荣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桑代克终身成就奖。

【音频简介】

《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伪心理学的本质》一书里,作者基思·斯坦诺维奇用贴近生活的实例和最新的研究资料,说明什么是科学心理学,我们应如何通过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和系统化的实证研究,去描绘出人类心智的真实面貌。同时,讲述了怎么样用科学的精神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来识别伪心理学。最后,作者基于实验概率,敢于承认不足,揭示出大众出对科学心理学的两大困惑。

【你将听到】

1.是什么阻碍了公众了解和认知真正的科学心理学?

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为什么不能代表科学心理学?

3.具备哪三个特点才是科学心理学?

4. 伪心理学商品有哪些常见的形式?

5.伪心理学的惯用伎俩,我们需要了解哪些?

6.科学心理学的实验和结论真的与生活日常无关吗?

【本书金句】

1.科学心理学,是引用了科学研究方法来研究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2.心理学家不是本质主义者,而是操作主义者。

3.科学心理学具有可证伪性,一个理论只有被证伪才符合科学的要求。

4.一个基本的心理学理论只有被反复确认无误之后,成为公共知识,可以被公共检验,才能真正作为可靠的理论被广泛应用。

5.心理学研究的结论是概率式的,最终被揭示的行为规律,通常情况下都是一种概率关系。

【推荐阅读】

书名:《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伪心理学的本质》第10版

原作名: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

作者:(加)基思·斯坦诺维奇

译者:窦东徽、刘肖岑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大家好,这一期音频将为你讲述的书是《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伪心理学的本质》。

如今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有关心理学的话题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充斥的我们的社交网络,我们经常能够看见将星座、读心、催眠、解梦以及一些超自然现象甚至各种心灵鸡汤人生哲理都归入到心理学范畴,“伪心理学”大行其道,更有一些媒体心理学家、所谓的心理治疗师打着心理学的旗号欺世盗名,从中渔利。人们对心理学存在着诸多误解,其实这是心理学在大众心目中被万能化了。今天的我们谈弗洛伊德时,应带着批判性思维,生出一双慧眼,明辨现代科学心理学和大众眼中的心理学的区别。

那么,是什么阻碍了公众了解和认知真正的科学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为什么不能代表科学心理学?具备哪三个特点才是科学心理学?伪心理学商品有哪些常见的形式?我们对心理学家有哪些误解?伪心理学的惯用伎俩,我们需要了解哪些?科学心理学的实验和结论真的与生活日常无关吗?读完这本书,你将从中得到作者的见解。

本书作者基思·斯坦诺维奇,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人类发展与应用心理学教授,曾担任加拿大应用认知科学首席科学家。他的研究领域是阅读和推理的心理学机制,迄今已发表200多篇论文,出版了7部著作,位列论文引用率最高的50位发展心理学家之一,斯坦诺维奇教授于2010年获得格威尔美尔教育奖,并于2012年荣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桑代克终身成就奖。我们今天要解读的这本书堪称经典心理学教材中的翘楚,心理学大师基思·斯坦诺维奇将教你站在批判性思维的角度、以科学的态度了解和认知真正的科学心理学,彻底走出伪心理学的误区。

带着疑问和对作者概况的了解,我们马上进入到对本书内容的解读中来。

在这本书里,作者基思·斯坦诺维奇首先用贴近生活的实例和最新的研究资料,说明什么是科学心理学,以及如何通过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和系统化的实证研究。接着逐步描绘出人类心智的真实面貌,利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与工具探讨人类的心智和行为,教会我们如何识别伪心理学。最后作者基于实验概率,敢于承认不足,揭示大众出对科学心理学的两大困惑。

2

我们先来看基思·斯坦诺维奇笔下需要我们了解的真正科学的心理学到底是什么。

首先,我们来明晰一个概念:科学心理学是什么。科学心理学是引用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可我们平时接触到的是科学心理学吗?曾有人做过这样的非正式调查,如果在大街上随便拦住100个人请他们说出一个标杆式人物的专业心理学家,结果几乎没有悬念:西格尔蒙·弗洛伊德会名列榜首。因此这项调查的结论可以说明,弗洛伊德声名远播,在公众眼中,他的学说等同于科学,这极大的影响了普通公众对心理学的理解,同时也给我们造成了很多认识上的误区,那就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说一定是正确的。然而,他对于现代心理学的重要性被无限夸大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包含理论和假设,但是缺少实证观测的方法,他忙于构建复杂的理论架构,但却没有保证这些理论建在可重复、可检验的因果关系之上,这与科学心理学的定义相悖。因此,在今天,绝大多数现代心理学家并不认可弗洛伊德。我们对弗洛伊德式的理论太过于熟悉,觉得他能够为我们解释人们的一切行为,这种认知严重阻碍了我们对现代心理学的正确理解。

由此,关于“弗洛伊德问题”我们应该这样理解和解决:现代心理学的具备多样性,弗洛伊德工作中最大的问题是理论和研究数据的关系没有相辅相成,数据不足以支撑理论。我们要摒弃对弗洛伊德观点的依赖,在批判中继承,用科学的心理学方法去寻求对行为的理解。

在对“弗洛伊德问题”进行了梳理之后,我们对科学心理学理论的概念有了初步的正确认识。接下来我们来看心理学史上的一个经典的实验,从它的实验对象、实验方法和得出结论的过程来分别解读科学心理学的三大特点。

这个经典实验的对象是“一只小狗”,它是可以成为公共性可检验的知识的实验对象,在结论得出后我们可以反复的进行验证,这是科学心理学第一大特点。将一条小狗放在一个底面接有一块导电的金属板的笼子里,中间用一块隔板分开,金属板上会产生电击,不足以使小狗致命,但却会让它感到痛苦。这时出于本能,小狗会跃过隔板,跳到隔板的右边。如果笼子右边底面也给以电击,小狗会跳回左边,再跳,再被电击,如此反复循环多次,每次的结果都是无法逃脱电击的失望,于是小狗不再跳跃,而是绝望地趴在金属板上,默默地忍受痛苦。这时,我们把另一边的电源关掉以后,只接通小狗趴着这一边的电源。然而,小狗没有再跳起来跑到另一面去,它似乎觉得再跳过去也是一样的。于是它放弃了所有的努力,绝望而被动地趴在那里忍受着一次一次的电击。

这个实验在心理学上传达的一个重要信息,我们称为“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在实验过程中,塞利格曼根据观察结果揭示了习得性无助是一种绝望的情绪体验,是一种描述包括人在内的动物在内,期盼和愿意遭受无数次挫折之后,表现出的无能为力、放弃和绝望的态度。这符合科学心理学的第二大特点,实验过程采用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所谓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是有实验观察结果支持,而不是主观思考得出结论,根据观察的结果,揭示自然界一些潜在的本质。小狗就是在这样频繁体验挫折产生消极认识,之后产生无助感,最后在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这个连锁的过程中,逐渐丢失了与痛苦抗争的心理能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习得性无助”这样一种动物身上潜在的本质,在人身上也同样会发生。基于人的思维的复杂性,“习得性无助”现象在生活中十分普遍。尽管人们会说我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的命运由自己掌控,和小狗不同,但事实上我们在人生中,会遭遇到各种不同的失败与挫折,甚至是不幸。如先天性疾病、升学失败、失恋、夫妻感情破裂、工作不顺、甚至失业,甚至患上不治之症等种种“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情形。如果你在无意中说“我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我只能听天由命了”、“我想放弃了”、“太艰难了,我不想坚持了”等等,这些常常就是当我们处在无能为力的情形下表现出来的“习得性无助”。实验结果验证的都是可以解决的问题,这是科学心理学的第三大特点。我们透过实验结果了解到我们身上切实存在的“习得性无助”,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如记录每天发生的幸运,和家人朋友倾诉等,去尽可能的规避,减少认知上、情感上和动机上的亏空。

通过上述学习,我们知道了科学心理学是了解引用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而最为大众所知的弗洛伊德的学说,其实缺乏一定可检验的维度。科学心理学的三大特点包括应用系统的实证主义、能够产生公共性的可检验的知识、验证可解决的问题。心理学的得出结论过程的严谨性使得它成为一门与物理学、化学、数学一样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的系统的科学。这为我们接下来看穿伪心理学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3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伪心理学商品有哪些常见形式?我们对心理学家有哪些误解?日常生活中关于伪心理学的惯用伎俩,我们需要了解哪些?

在日常生活中,伪心理学商品的常见形式通常有三种。第一种是心理学自助类读物,如心灵鸡汤、成功学书籍,第二种是自助类疗法这种疗法的特点是:仅凭个案的分享,给我们错误心理暗示,第三种是包装成心理学的伪科学,如包装成心理学的伪科学:星座、手相学、玄学,超感官感知、生物节律、通灵等。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受过教育的标志是可以去思考一种思想,而不是去接受它。”当我们接触到一些心灵鸡汤和成功学的心理学自助类读物时,我们应该停下来思考一下,道理我们都懂,为什么很难过精彩这一生呢?问题的关键在于当我们遇到困难时,选择哪种观点去渡过的思考和判断过程,这类书籍并不能够真正教会你什么。而真正教会你如何思考的是心理学。作者认为,这些心灵鸡汤和成功学可称作为世俗智慧,而心理学则扮演着世俗智慧的检验者的角色。上面提到的伪心理学商品常见形式之一的自助类心理学读物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误导性暗示,让我们错误的认为心理学家追求的是“菜谱式知识”,即只重视方法论而忽略核心原理。例如,总有人觉心理学家是骗子,很多所谓的理论是他们一拍脑袋想出来的。其实,心理学家的本质是操作主义者,他们认为一个概念或命题的意义,在于一套与之相应的科学实验操作和经验行为,确定某一概念的意义的过程,就是对这一概念的对象进行一系列操作的过程。例如前面提到的小狗电击实验,是用一系列科学实验进行操作后,得出的实验结果,是可以被检验。而世俗智慧是这类是“后见之明”的智慧,它难以被检验和证实,也缺少一个科学的核心原理。

那么,为什么伪心理学总能大行其道呢?因为它非常擅于伪装。下面我们就来一一举例,都大家来辨别伪心理学的三个不易被大众识别的伎俩。

第一个伎俩是系统的实证主义以及是否满足可证伪性。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唯心主义观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人的生死等一切遭际皆由天命决定,这个由天命来决定生死的过程,是一个不可证伪的过程。当一个观点模棱两可,正反说都解释得顺畅的时候,它就已经不符合科学实证主义的要求。又比如:2017年2月,美国哈佛大学的生物学家发现了大脑控制行为的真正机制,在大脑的左半球的语言区附近有两个小精灵,它控制了大脑许多区域的电化学反应,不过这种小精灵非常敏感,它一旦发现外界的探测,就会消失。你发现这个研究成果的问题了吗?你会觉得这个研究简直就是在侮辱你的智商,因为你根本就无法证明小精灵是不是真的存在,也就是说我们没有任何方法去验证这个研究,因此它是不可证伪的。

第二个伎俩是个案研究的见证叙述毫无参考价值。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也是我们上面提到的伪心理学商品的第二种常见形式:自助类疗法,它们通常会这样描述一种疗法“经实测,某药物可在一个月内治愈恶性肿瘤”“跟我一样健身,在15天减重30斤!”等“菜谱式”知识,它们只重视方法论忽视运作原理,仅凭个人经验的分享,给了我们强烈的心理暗示,而这样的心理暗示往往指引我们通向的是谬误,仿佛只要跟着他们的脚步,就一定能取得成果。举一个例子,色彩心理学有一阵非常流行。为了证明自己的科学性,它的支持者声称,这是很多心理学家通过严格的统计分析得到的成果。但是,真正的色彩心理学仅仅是一种性格测量学,而与色彩没有太大的关系,色彩只是一种性格的名称,给各种性格类型的人,起一个色彩的名字,方便我们记忆。识破心理学假象要求我们,区分人们心中所想的“色彩心理学”,和真正的色彩心理学的定义上的区别,不要因为算命的换了一个名字改叫“科学算命”就把它当成了科学。这是巴纳姆效应的典型体现。巴纳姆效应的定义是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并觉得它特别适合自己。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但我们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还有一些伪心理学会伪装成科学,例如手相学和占星术的基础,由此我们可以延伸思考到许多玄学,比如超感官感知、生物节律、通灵、漂浮术等等都大同小异。它们的支持宣称这是神经科学,物理学等。还有一种,是和巴纳姆相似的安慰剂效应,它指的是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巴纳姆效应和安慰剂效应都犯了个案研究和见证叙述毫无参考价值的错误。作为心理学信息的消费者,要时刻谨记,那就是个案研究和见证作为评估心理学理论和治疗的证据是毫无参考价值的。

第三个伎俩是不能成为公共知识不具备被公共检验的特点。比如经常有人声称自己有某种超能力,但是真正心理学研究者要求他在控制环境变量的条件下,公开进行表演,这个人通常会说自己的超能力消失或不灵。这里的超能力就不能成为心理学研究对象,它不能被公共检验。心理学家作为操作主义者对公共性检验的操作性定义是使得概念从个人化的感觉和直觉中分离出来,并且允许任何实施可测量操作的人对概念进行检验。比如,之前有句流行语,叫“孤单寂寞冷”,意思即是当没人陪的时候感觉特别冷,很凄凉。但心理学家是不会随便同意这样的话,他们必须用科学的手段,例如对你的生理指标进行监测、问卷调查等来定义概念,将概念放在公共科学领域进行解释。心理学家的操作性定义促使我们认真地、经验性地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定义一个概念,经验性是我们对世界的观察,寻求一个好的操作性定义会迫使我们认真考虑我们接下来所要面对的事物,会让我们对一个具体的事件进行概念化的宏观思考,更准确地反映出真实世界的本真。

好了,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科学心理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扮演世俗智慧检验者的角色,教会我们辨认日常生活中,各种伪心理学商品带来的误导性暗示。心理学研究者追求的兼并方法论和核心原理的研究方法使得伪心理学有处遁形。同时,我们也知道,伪心理学之所以不易被大众识别,是因为它有三个极具迷惑性的伎俩:不可证伪性、个案研究见证叙述毫无价值和不能成为公众知识,也无法用科学方法验证。这三个伎俩使得伪心理学看起来很科学,博取了大众的眼球。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心理学的本质,并学习它的意义是为了更加逼近真理,从无意识的盲从中清醒。

4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了科学心理学的定义,科学心理学家是怎样严谨得出实验结论的,如何识别伪心理学。最后我们来解释我们大家对于科学心理学的两大困惑。

对于心理学的多样性和广泛性,我们很容易对它的垄断性和冲突性产生困惑。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大困惑:心理学是否垄断对行为的研究。例如一个人行为怪异,是不是意味着他最需要的是心理医生?答案是不一定的。因为心理学研究并没有垄断对行为的研究。许多其他学科比如物理学、临床医学、生命科学等,采用不同的理论与视角,对行为的研究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就拿行为医学举例,行为医学认为,疾病有各种各样的行为表现,更重要的是人的行为对健康状况有着巨大的影响。只要掌握了有关行为改变的原因,就可能实现对行为的控制,进而起到改变人的健康状况的作用。在治疗方面,既重视药物和手术等躯体治疗手段,也重视心理治疗和社会干预,既强调改善病人的躯体功能,也重视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的恢复,关心病人的社会适应与生活质量问题。全面体现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综合防治的观点。这对治愈精神类疾病比如患有思维破裂、情感障碍、幻觉妄想等症状的病人和癌症晚期的患者具有积极的意义。著名美国医生特鲁多的铭言就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尽管现在的医学飞速发展,我们仍然有很多束手无策的医学难题,无法做到治愈,那么对于病人的帮助与安慰就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学没有垄断对行为的研究,在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与碰撞中迸发出更大的能量。由此我们得出总结:涉及行为的讨论,通常都需要多学科的相互作用,才能得出更加完备而又准确的结论。

接着我们来探讨第二大困惑:科学心理学研究是否与日常生活相冲突?它的结论是不是与我们生活中的案例相冲突?答案也是否定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劝说自己的父亲或爷爷少喝一点酒,过量饮酒对肝不太好,会减少寿命。而我们的观点经常被他们反驳,说他们的朋友,一顿3两酒,每天两顿酒,80多岁还能爬黄山之类的。

像这样的问题的确让很多⼈产生困惑。为什么你的结论和我看到的事实完全不一致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大多数学科,包括心理学研究所得出的结论都是概率式的,即大多数情况下会发生,但并非任何情况下都发生。概率论与人们惯常的思维常常背道而驰,当人们遇到具体的、鲜活的证据时,就把概率信息抛到一边了。他们没有考虑到大样本能够提供相对于整体数值更精确的估计。这就好比说男性一定比女性在体重上重一些,并不代表所有的女性在体重上都低于男性,男性的比较重的概率更高。上面提到的过量饮酒会减少寿命,站在医学角度,大概率上过量,或经常饮酒对身体造成危害的可能性更大,这是基于概率的角度并不涵盖所有个案差别。

所以,可以说,概率论是塑造科学观念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却常常成为人们认知的“阿喀琉斯之踵”,即认知上致命的弱点。在鲜活具体的个案面前,我们往往会忽略大样本能够提供相对于整体数值更精确的估计这个事实,从而觉得科学心理学结论与我们生活中的案例相冲突,因此,我们要深入的理解科学心理学,就要懂得用统计概率思维来充分检验心理学结论的本质。

总结一下上述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它并没有垄断对行为的研究而是与其他科学相互作用、相互融合,为我们了解世界的本真提供多维度的方法论,我们应该把对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的尊重同等地给予心理学。同时,在面对心理学结论与日常生活不统一时,我们应该善用概率论的知识,知道心理学结论并不完全包含每一个个案,我们不能将每一个个案的情况都对号入座。

5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讲解的全部内容,下面,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在伪心理学盛行的当下,是什么阻碍了公众了解和认知真正的科学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为什么不能代表科学心理学?具备哪三个特点才是科学心理学?伪心理学商品有哪些常见的形式?我们对心理学家有哪些误解?伪心理学的惯用伎俩,我们需要了解哪些?科学心理学的实验和结论真的与生活日常无关吗?

《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伪心理学的本质》,在这本书里,作者站在批判性思维的角度,揭示大众心理学的乱象,用统计学知识讲述科学方法论,让我们彻底走出伪心理学的误区,真正看穿伪心理学的本质,并释疑一些对心理学的困惑。

纵观全书,我们在明晰了科学心理学,是引用了科学研究方法来研究心理和行为的一门科学,充分理解了科学心理学的三个特点:应用系统的实证主义、能够产生公共性的可检验的知识,并验证可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能灵活运用科学心理学的三个特点对常识进行检验之后,自然而然的就可以对充斥日常生活的伪心理学商品进行初步辨别。在辨别的过程中,要注意几个不易被大众识别的伎俩,分别是心理学的不可伪证性,个案研究中的安慰剂效应和巴纳姆效应,个人见证叙述毫无价值,并不能成为公众知识,无法用科学方法验证。掌握了辨别伪心理学方法之后,我们正逐步向真理逼近,理解起科学心理学的两大困惑就变得很容易,其一,心理学家的本质是操作主义者,心理学并没有垄断对行为的研究,它是能够被证伪的,这也是确保科学心理学发展和进步的机制。其二,科学心理学研究与日常生活并不冲突,懂得用统计概率思维来认识心理学的结论。

好了,《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伪心理学的本质》这本书就分享到这里。如果你有兴趣,可以选择阅读原书,获得更多的新体验,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本书再见。

撰稿人:般若宸

主播:维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