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被“房思琪式强暴”!
1.
对一个文艺少女,最残酷的是什么呢?
这世界晴空万里,心中还有阮籍嵇康淡雅疏狂的梦,却被她的老师以此为饵强暴撕碎。
李国华是她的国文老师。一个带着文学伪饰的中年男人。跟思琪做爱这场景让他想到林黛玉出场,娇喘微微,思琪讶然,难道《红楼梦》对老师的意义就只是如此吗?李老师说,对,《红楼梦》《史记》所有书对老师的意义都只是如此。
这么通透灵秀的小女孩,最后在精神病院里,只会一遍一遍的吃着香蕉。她一遍一遍的自我说服,我爱他,一个强奸犯,不爱强奸自己的老师的人是不道德的。
是否文学都带着伪善的意味呢?血腥的,阴暗的,在文字架构的幻想空间里,都可以变换一种眉目。书里的喜与乐,与现实带着差距,生活总还是过的不顺。
2.
撕掉文学的伪饰。
让人讳莫如深的是性吗?
全书不乏对性赤裸的描写。
作者开篇点明:“根据真人真事改写。”阅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不会感叹还好这只是故事。血淋淋的这是一个真人真事。
性侵,不应该毁掉的,是这个孩子选择人生的权利。
我们总是说,这个社会缺乏性教育。
思琪用面包涂奶油的口气对妈妈说:“我们的家教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性教育。”妈妈诧异地看着她,回答:“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谓教育不就是这样吗?”思琪一时间明白了,在这个故事中父母将永远缺席,他们旷课了,却自以为是还没开学。
性教育,关于“教育”,除了基本的理论知识,重要的应该是它的教化作用。
网络,5G开始兴起,微博,微信,抖音,我们不缺乏对性的内容的了解。但是对待性的态度呢?
甘肃庆阳有一女孩曾受班主任性骚扰后,被诊断有严重的抑郁症。她站在高高的教学楼上,希望有人可以理解她,证明她的清白!在绝望的边缘,接受的却是楼下人无情的嘲讽。
我不要被“房思琪式强暴”!程朱理学发展至今,欧洲兴起女性解放。但事实是,女孩子丢了第一次,甚至被强暴,还是会被这个社会以道德绑架来咒骂!
“她脏了,她不检点。”
这些怪女孩子自己吗?
我们应该谴责的不是施暴者吗?
李国华看准了思琪的自尊,他懂她的骄傲会让她接受痛苦以后缄默不语。思琪想过挣扎,但在受害者沉默的环境下,她放弃了,最后疯掉。
如果思琪的妈妈可以再关心一点孩子说的话,给思琪心灵上的支援,去用法律揭露李国华,思琪是否可以不再做同样的噩梦了呢?
当李国华锒铛入狱,社会的舆论导向关心黑暗里沉默的群体,思琪是否能再次感受到这个社会的温暖呢?
思琪是否还能再次拥有拥有选择人生的权利?
3.
26岁,笑容清浅,穿着洁白的婚纱,和身旁温润如玉的老公走向婚姻的殿堂。
第二年,2017年4月27日她在房中上吊自杀。
我不要被“房思琪式强暴”!“奇怪的是,没有人要听我讲内心那个很庞大的骚乱、创伤、痛苦,没有人知道我害怕睡觉、害怕晚上、害怕早上、害怕阳光、害怕月亮。正向思考在病到一个程度之后都是没有用的,在之前可能有用,可是旁人无法判断情况到哪里,过了一个点之后,反过来像是攻击,提醒你做不到这些事情。”
有人说,她是死于抑郁症。
她爱这世界的纯净美丽,但却接受不了涌动的现实。
对文字爱的深沉的女孩子,在病症深重时,打开书却没有一个字看得懂。
当拿着一大叠医院检查报告时,系主任说:“你从哪里拿的?”
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会在精神病院实习。有次和朋友逛街聊起来,看着她的眼睛,嫌弃与恐惧。
我们不是乔任梁,张国荣,不会有众多的粉丝怀缅哭泣。
林奕含说:“我失去了快乐这个能力,就像有人失去他的眼睛,然后再也拿不回来一样。”身体健康,但是心里的苦谁来理解你呢?
我们的历史不乏对心理现象的描写,但是真正对心理的研究只百余年。文革时期心理学被当做伪科学打压入尘埃。
心理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无论阳光或是残缺,精神病需要去污名化。
《悲伤逆流成河》里,唐小米作为校园霸凌的受害者,摇身一变,做施暴者去欺负别人。
如果我们可以用同理心来相互理解。
是的,你有抑郁症,我可以给你一个拥抱吗?听听你心里的声音。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4.
房思琪式强暴,是对文学的亵渎,是施暴者联合对纯净者的诱奸。更多的,是把血淋淋的伤口呈现出来让我们去治愈。
我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但是我也有勇气去面对,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