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打坐

了解打坐(十二)念佛,是谁?

2019-08-29  本文已影响0人  悦渐
了解打坐(十二)念佛,是谁?

参话头是一个比较核心的内容,但我的文章写到这儿反而简单了。之前的笔墨用的较多,终于显出它的作用。

你,敢认吗?

大海,浪花。

大海类比性海,浪花类比念头。

浪花从大海中升起,又回归于大海,循环着“生”与“灭”这样的过程。念头如是,不断升起又归于寂灭,起起伏伏。“大海中波浪涌动,波浪复归于大海”这是我们都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我们能知道“哦,这是浪花。是现象。”“噢,这是大海。是本体。”可是,回归自身,你能识得自己如浪花般的念头和如大海般的本体吗?

参话头,起疑情。话头是什么?疑情又是什么?话头就是念头,念之前头。念之前头是什么?你一定要问,这是什么古怪的问题?但是修行,虚云老和尚说了,要逆流,要体会那个“不生不灭”的而不是那个“生灭”的。大海、浪花我们能知道,那么念头和不生不灭的“性海”怎么就不能认识呢?念头从何处生起呢?又回到何处呢?我想你一定知道答案了。

了解打坐(十二)念佛,是谁?

其实,我们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不识。所以祖师们总是说“识得不为冤。”可是,怎么识得呢?参话头就是为了帮助我们识得而应运而生的。如上图,疑情其实就是“造作”出来的一个话头,一个工具……。不过用造作这个词似乎还有些不那么准确,也可以说疑情它起到一个“提显”话头的作用。参话头这个方法最精妙之处就在于,你“疑”的这个过程就是你要找的答案,答案在当下。可你只要一去找答案,就与答案失之交臂了。

念头,“生”“灭”不已,这是二。一个疑情,转二元为一统,行了,OK。但,你敢认吗?能保任吗?这时就需要参话头做功夫了。大家还记得我在第三篇《佛教说什么?》这篇文章里介绍自己学打太极拳的经历吗?那时练一个动作,一开始非常别扭,很做作,到后面开始熟练,再到自然,最后恍然大悟,哎呀!费劲儿半天原来本就如此啊!打坐是一样的,一开始很造作,很别扭,它在眼前你也认不出来,太生疏了。但是,坚持坐着,慢慢熟悉,等有一天,哦!怎么是你?还是你?原来就是你!所以说,通过参话头能让我们从“不识”到“识得。”师父们常说,只要你“咔”得住,疑得起来,功夫就上路了。真是再认同不过了。

关于疑情

比较普遍的疑情是“念佛是谁?”(话头千千万,好用就行)我一开始听到这个话头的时候,心里没那么多感觉。这个疑呢也生不起来。于是我开始苦思冥想,我对什么问题最有疑呢?马上有答案了,当时我最想知道的,也最能产生疑问的一个问题就是“疑情是什么?”“这个疑情到底怎么生?” 呵呵,这么一想瞬间产生疑情了。哈哈,我是不是个小机灵鬼呢?不过现在,我还是觉得“念佛是谁”这个话头比较亲切。

此外,这个话头还有一个“缓”与“急”之分。急与缓针对自己的状态做调整就好啦。这里面,一会儿看话头,一会儿参话头的,我懒得理会这些名词,也分不清哪个是哪个,反正就一个缓,一个急。

猛参小故事一则

回过头来看,从前一些经历当时觉得也没有什么,但之后所有的事情都串联成了一条线。真实版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所以又到了讲小故事的时间了呢……。

我还在上大学的时候,某一年春节没有回家,是在庙里过的年。为什么跑庙里去过年呢?因为当时有一个特别吸引我的东西,就是他们的春节佛七。这个佛七不一般,非常严格,绕佛一小时,坐禅一小时,这样昼夜不停七天。那时,因为刚接触佛教,很好奇,尤其什么佛七啊,禅七啊,只要带“七”的我都觉得特别高大上,心里想参加这个佛七的愿望异常猛烈,心心念念都是我一定要参加。春节佛七法会的时间并不是提前定好的,所以这绝对是有缘者得之。我一心想做个“有缘人”,发誓坚守寺院,直到赶上这个佛七。但,好巧不巧,一直安分守己,“大门不出 二门不迈”的我,有一天突然就想去附近不远处另一个寺庙看看,听别的居士小道消息,那边的大和尚回来了。于是,我出门了。当然,大和尚也见到了。可我就出去这一两天,再回来时,这边寺院已经开始打佛七了。完美错过。大家知道我当时的心情吗?欲哭无泪……急得真快哭了……。我跑去客堂,请求参加,师父们告诉我已经开始佛七,不能闯静的,你护七好了。我那个郁闷、难过、伤心、好像失去了全世界。师父在一旁还有点不可思议,透露出一种“不就是个佛七吗?你怎么这么急呢?”我,自闭了。回到寮房(宿舍)开始烧灶(哈哈,当年人家可是号称“烧灶小王子”),扫地,各种收拾……。

这时,我又听到居士们散播的小道消息,原来往年的春节佛七,有时一个七,有时两个七。上一年就打了两个七,所以今年也有可能打两个。我一听又兴奋了……嗯……也许我能赶上第二个七也说不定呀。所以,“今年会打第二个七吗?”这是一个魔咒一般的问题。我吃饭也在想,睡觉也在想,烧灶也在想……整个脑子里就一个问题“到底打不打第二个七呢?”“到底打不打?”(内心带着哭腔嘶吼)

当时,我正扫着寮房的地,内心嘶吼着,一个回转,地面划出一道完美的弧线,一条条带土挟灰的划痕拼接成一幅“魔幻现实主义”大作。也就这一回转,我就知道了:

问“到底打不打第二个七?”

答:“不打,没有第二个七。”

心里瞬间充满了love and peace ,很平静,很笃定,而且一点不玄幻,非常平实无华。旁边的居士们还在揣测和讨论有没有第二七的问题,我默默经过,装作漫不经心的告诉她们,没有第二个七。她们瞄了我一眼,好像没听到的样子,转过身来又继续热烈的讨论。后来,寺院放出消息,今年不打第二个七。我淡淡一笑,不说话了。

这个小故事还是蛮有意思的,反正这种体验对于那时初学佛的我,是一个很好的鼓励。吸引着我一步步深入下去。当时有点不明白怎么回事儿,现在一想,“到底打不打第二个七?”这是什么?这就是疑情,而且是猛烈的疑情。因为,“到底打不打第二七”这个疑是非常真实的疑,发自心底的疑,所以就有真实的收获。没了情景,心底深处没有这种大疑,疑情也猛烈不了。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因为,你真的有疑吗?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就像现在,我也没有再发起过这么猛的疑情。

好了,废话说了一箩筐。都是戏论。但这个参话头的方法还是挺不错的,可以试一试。不过,有一个问题还是想问一下大家:你们觉得我说的对吗?我自己先回答,不一定。一切都是有条件的,都是有场景限制的。如果你站在我这个角度,知道我说这些话所处的阶段、水平、位置以及对象,那我当然是无比正确的。可是,如果换一个角度,一切都不一样了。真的,没准儿哪天我会全部推翻自己现在的观点,或者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又或者改变了一些想法,这都是有可能的。所以首先看清自己是第一位,然后保持理性,保持独立思考。修行了学佛了怎么还能迷信呢?要不迷信,不盲从。还是那句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你能看到什么,得到什么,体会到什么,只是因为你是你。阿弥陀佛。

附:虚云老和尚语录(其一)

我们要知道,所谓照顾话头,所谓反闻自性,绝对不是用眼睛来看,也不是用耳朵来听。若用眼睛来看,或耳朵来听,便是循声逐色,被物所转,叫做顺流;若单单的的一念在“不生不灭” 中,不去循声逐色,就叫做逆流,叫做照顾话头, 也叫做反闻自性。

话头很多,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等等。什么叫话头?话说话,头就是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即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成话尾。

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著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头,或照顾话头。看话头先要发疑情,疑情是看话头的拐杖。

何谓疑情?如问:“念佛的是谁?”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还是用心念呢?如果用口念,睡着了还有口,为什么不会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个什么样子?却没处捉摸,因此不明白,便在“谁”上发起轻微的疑念。

但不要粗,愈细愈好,随时随地,单单照顾定这个疑念,像流水般不断地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动着他;疑念不在,再轻微提起。初用心时必定静中比动中较得力些,但切不可生分别心,不要管他得力不得力,不要管他动中或静,你一心一意的用你的功就好了。

预告:虚云老和尚的介绍放在下一周,此外还有一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小问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