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对你说每天写1000字

放下

2016-11-18  本文已影响11人  码字后生

(一)

一别两宽

各生欢喜

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

有人叫我讲故事,讲真人真事。

有人叫我写文章,写实情实感。

最近有人问我,怎样检验自己是不是已经放下过去。

如果是在五年前,我会告诉你等我放下了再说。

现如今能回答你的,就是在听到各种伤感歌曲的时候,不再想起那个牵挂的人和那段耿耿于怀的岁月。

然而,这仅仅是初步修炼的成果。

(二)

如果说会因为一个人

而爱上一座城

那么总有一天也会因为一个人

而屏蔽所有相关

美国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丝在她1969年出版的“论死亡与临终”(On Death and Dying)一书中提出的“哀伤的五个阶段”(Five Stages of Grief)——拒绝、愤怒、彷徨、消沉、接受。

【拒绝】“短暂的离别是为了更好的重逢。”

【愤怒】“尊重你的选择,老死不相往来。”

【彷徨】“我是不是该安静地走开?”

【消沉】“如果再见不能红着眼,是否还能红着脸”

在最终【接受】之前,你是不是试过嘴上说了多少次不可能,怎么会,无所谓,算了吧,内心提醒了自己无数次那谁与我无关了?

每个人都懂得用所有美好的道理说服自己,保持沉默和清醒,告诉自己一切到来终归是命运,一切离去终究是注定,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切,经历过便是,莫纠缠。

然而徒有其表,哀伤没有真正痊愈的时候,明显的症状就是反反复复,表里不一,自欺欺人,强颜欢笑。

圈圈圆圆圈圈,天天年年天天...想尽一切办法去麻醉自己,试图将往事轻拿轻放。用两个字形容:心累!

(三)

忘不了那个人就投降

别为回忆养一身伤

经历过以上几个阶段,或许才有机会走进【接受】的境地,一如我当下的状态。

接受事实并不意味着能够释怀,因为哀伤结束的标志就是可以坦然面对,任何字眼的出现和任何场景的重现都不能再让内心产生涟漪,不会浮想联翩,不会语无伦次,不会泪眼婆娑,不会长吁短叹。在一段无法确定多长的时间里,懒得再花心思和精力重新去了解,去付出,去投入,坚定把一个人的路走得明朗,走得轻盈,走得洒脱。直到遇见另一个自己,那个称之为“对的人”。

是不是对的人,就看TA能否摆脱你的心魔,解读你的心事。带你跨越哀伤,遇见不曾遇见的事物。如果你不能让我崇拜,那我怎么喜欢上你。势均力敌,相互崇拜才是维持感情的长久之计,这也是我提倡的“门当户对”。

我劝你,无论什么年纪,都不要将就和勉强,无论过程多困难漫长,等到【爱情】再结婚,这是我依旧坚定的原则。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