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中正天街
太原又新开了一家美食文化中心。
从小就带有吃货属性的老妈早在老早以前就摸清了这条消息,于是我们一家有幸成为了最早的光临者之一——相比于巴解先生来说,我们算幸运的多的了,至少从外观上来说,高等商业街的品味比一只略吓人的螃蟹好多了,尤其是门面——一下车,最博人眼球的便是那潇潇洒洒的“中正天街”这四个字,如此光艳绚丽,如此挺拔矗立。看到我我都忍俊不禁了:
“这怕不是郭沫若先生赠给委员长的礼物喽!”
玩笑归玩笑,但这礼物也确实是美味无比,一家人其乐融融,但当离开的时候,我忽的神情恍惚了一下,在颇带有留恋意味的回头看了他一眼,心头酸酸的。
于是我坐上了回家的车,任凭天街离我远去,任凭父母在前车谈笑,那一刹那,老师前几天的故事浮出记忆之海,一个孤傲的老先生仿佛就在海岛上,孤傲的望着海婆娑的的身姿。
“回家的路在哪?”
不知是他说,还是他说……
【人物】中正天街(一)
我第一次认识老先生是在初中,那时候班里派我去参加校里的读书报告会,我寻思着不知道该讲那本书好,那时候初中历史刚刚讲到解放战争,我也算半个心血来潮,就想讲一本同内容的书,后来挑了挑选了本同名的书——王树增先生的《解放战争》,可能仅仅是因为想要标新立异出其不意,我选择要讲的人是国民党党魁蒋介石——那时候的我即便有些历史素养但对于他来说更多的是来自内心的偏见,于是乎我就想讲讲他的失败之理,但当我读完上册的时候,忽然发现他可能并非很坏的时候,我第一次对曾经老师家人教诲中对于蒋介石的评价产生了质疑,到最后,这种质疑成为了一个疑问:
蒋介石也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无恶不赦的坏蛋呀,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会去仇视他?
这样的叛逆让天生不怕搞事情的我最终立定了一个核心演讲点:
平反。
但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我依然完成了我的演讲,只不过,我是在一件没人的黑屋子里,无比庄严的完成了没有人鼓掌的演讲,黑夜里我仿佛戳中了自己最深邃的灵魂,就像是米迦勒一般,咆哮的读出了心中的语言——我很自信如果我是这样的状态去演讲的话,那么第一名我是绝不会旁落的。
而台子上的我却以一种温文尔雅的姿态,平淡无奇的完成了我的演讲。
冥冥之中我仿佛明白了什么——这个世界并非是你的,孩子。
但至少比赛还是有用的——比赛结束了书也渐渐读完了,这场解放,哦不,我更喜欢称其为第二次国共内战的战争的结局路人皆知——蒋介石败退台湾,属于人民的国家屹立于东方。
或许是在私立学校的缘故,忽然在合上书的一瞬间,我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
蒋介石可能不会再回到他的故乡了。
【人物】中正天街(二)
想我如此叛逆的年纪,蒋介石在干什么呢?
他会上学吗?会为了每天写不完的作业头疼吗?会每天睡不醒吗?会和他的爸爸妈妈吵架吗?会和他的小伙伴们玩吗?
或许想来很有趣,如今的孩子们以游戏为生,以娱乐至死,多了些大人社会的劣气,少了些孩子世界的天真。
而他的时代,看起来,很有趣。
蒋介石有个别称为“瑞元无赖”,瑞元是他的小名,而无赖,哼哼只能说是一种别样的尊称吧,相比于我们熟知的毛主席儿时在广场上读书都能处事不惊相比,淘气包蒋瑞元则好玩多了,这家伙可真是闹腾,据说在农历新年,奉化地区有参拜完宗祠后分孩子们芝麻糖的习俗,但这小子向来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主,就要插个队先要糖,但那个时候的蒋瑞元既不是什么委员长又非什么总统谁会让他心安理得的插队?纷纷不让,但“无赖”可不是随便叫的,那也是凭着本事,瑞元小朋友瞬间在地上滚来滚去,弄得一身脏,别的小孩一看哟这样太脏了,纷纷让道,这样蒋瑞元也终于如愿了。
而小影帝也真的厉害,似乎大地是成就他“奥斯卡”的独爱,相比于现在小孩一听老师训斥要不顶嘴要不挨骂,这小子太鬼精,私塾读书的时候先生让正在调皮的他安静下来学习可他偏偏不听,最后惹得先生那是勃然大怒戒尺高举就要打下,说时迟那时快蒋瑞元立刻爬到地上耍起无赖,估计先生教书这么多年第一次遇到这样一个“戏精”,那有什么办法瞬间没有了脾气,只好作罢。
很多人看了些故事都只是笑笑而已,甚至相比于主席小时候的好学生的形象来说,很多家长因此来教育孩子们“成功失败的奥秘”,但如果换个角度想,其实瑞元太聪明了,他知道如何为自己争得最大利益,他也晓得如何在困境之中机智脱身——即使这些方法看起来很是不耻,但相比于更加恶劣的伤天害理的为官者利己行为来说,已经和平很多了。
而瑞元的淘气配上大自然的诱惑居然还让他获得了一项新的技能——
强健的体魄
他家屋前有一条名字美如画的小溪——锦溪,旁边又是武岭,常年泡在溪里洗澡,山里奔跑的瑞元因此摆脱了他那曾经弱不禁风的身体,也因此在那个战争纷飞的年代,保持健康,保持长寿。
小时候的故乡的味道,那种甜蜜的时刻,奔跑在山间,没有世俗打扰的年华,不知道会不会在1949年十二月十日出现在他的脑海中。
我只能知晓,那时的蒋介石。
“坐在飞机上,一言不发。”
【人物】中正天街(三)
飞机落地了。
即使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但很少有人称台湾为水乡,宝岛虽美,但却少丝柔美——少丝如江南女子般水灵灵的气息,而多了一丝豪爽——这毕竟是最早的抗征地,在这里留下了郑成功水师的神话,刘永福黑旗军的传说——只不过对于蒋介石来说,这两个人物似乎都与他不相干,前者是收复失地的英雄,可他却亲手把外蒙让了出去;后者是抗击侵略的豪杰,可他还曾经有过襄外必先安内的举措,而如今他又是彻彻底底的败者,他不光输光了自己曾经的辉煌,同时也断绝了自己的回乡路——不管他以后的言论作为,可能他也意识到了,回家只有一条路可走——打回去——不可能。
开玩笑,当年他蒋中正手底下数百万精英还有美国支持装备精良他都打不过毛润之,如今区区一个台湾——一个处于暴风中心的台湾——一个随时经济崩溃的台湾——一个夹缝求生的台湾,靠着,可能吗?
蒋介石心知肚明,面对严峻的形式,唯有求变,才可保己,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必须要有足够清楚的心智与冷静的态度,他必须要稳定这里,不去想别的,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上演了,再利用卑鄙美军的卑鄙掩护下,他做了些并不卑鄙的事情,无论是土地改革还是地方自治,他都成功的起到了好的作用,稳定了台湾的局势,而此刻,他又奉行了自己的老原则;襄外必先安内,事实证明,这次成功了,利用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他对党派进行了严格的清洗,例如CC派系的陈立夫陈果夫,双双落选大名单,而这个陈立夫也挺逗,被赶出去前间宋美龄,宋美龄送给他一本圣经希望他心平气和每天读它,不要搞事情,但陈立夫也很无奈,他指了指墙上的蒋介石的照片说,那个上帝都不管我了,这个上帝还管得了吗?乍一听,陈立夫对蒋介石忠心耿耿,但政治并无儿戏,难言感情用事,该滚蛋还是要滚蛋。强势的蒋介石强势的一波组合拳终于重新改造了国民党,安定了内部,蒋介石就可以继续下他的改革了。
也就是在台湾的改革中,蒋介石才真正明白了三民主义的实践结果的奥秘,县市议会议员选举,三个阶段的土地改革,等等这一系列的措施,可谓奠定了台湾现代化的基础,而后来亚洲四小龙之一的称号,若无先生,便难得到。
当年在大陆的种种错误似乎到台湾情况发生了转变,而不再是国家领袖的蒋介石,似乎正在发挥他的政治才华——这也难怪,郑成功刘永福只是一军之首,但未必可以成为一国之首,虽然战绩赫赫,但毕竟事少,蒋介石曾经是一国之首,他必须要考虑太多太多事情,有时候必须要昧着自己的良心做事,但当一切都如浮云一般离散了以后,反而却激发出了一个不同的蒋介石,一个真正精明的政客。
台湾终究是恢复了,而且发展起来了——而那时,可能蒋介石已经把这里当做自己的第二个家了,他像一个园丁,细心着照理自己的花园——当人愿意承认,终究放弃,可也未必是坏事,之后的会再来,美好的会再来,谁知道呢?
【人物】中正天街(四)
坚持一件事,很难。
大多数人可能坚持做一件事,几个月就很有成就感,但往往新鲜劲儿一过了,就立刻转移自己的兴趣,去干别的自以为可以坚持的事情,但往往有个例,坚持几十年如一日,他们所做的事情,就像第一天做那样,永远饱满着激情。
譬如蒋中正,例如写日记。
很多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记录着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但作为曾经的一国领袖,每天事事频繁堆身,但蒋中正依旧不改自己这个习惯,一写就是半个世纪,五十七年,而且无一间断——即使生病了,那就一句“因病不能记事”带过。在他晚年得了手肌萎缩症,如果碰上了手抖的时候,那就一句“手抖不能记事”,总而言之,剪不断日记。这才是真正的“无论风吹雨打”,毫不夸张,日记,如同植入了蒋中正的灵魂中,将另一个不同寻常的——可能是真正的蒋中正,一笔一划的写入自己的本中。
毕竟那里,没有尔虞我诈,没有你死我活,没有大盘博弈,蒋中正想骂谁骂谁,心理想咋想咋想,像记啥记啥,无拘无束,无忧无虑,那个无比性情的蒋中正,在他的日记里体现的淋漓尽致,活灵活现。
但其中,还有一些很动心的内容,很是温情。
【人物】中正天街蒋中正恋母,在九岁那年父亲去世之后,他就和母亲一块过,可以说,母亲成为了影响他一生的最重要的人,在那个孤独可怕的年代,是母亲让他感受到了生活的爱,人间的温情,以至于即使当他站到了权利的顶端,俯视眼前的时候,那样的孤独寂寞,谁都难信,谁都提防,白天无比严苛的委员长,到了晚上,便回到了最本来的自己,他往往回想起自己的母亲——那个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不需要自己怀疑的真正爱自己的至亲。于是,母亲就成为了自己日记中的常客,“今日为耶稣圣诞……下午,约小学生来慈庵唱歌。晚,约友欢聚,时念慈母并念经儿。” “上午,得各方消息,证岳母已弃养,不胜悲伤,中国又缺一贤母矣。乃即成服。”......无论是与友人聚会,还是遇到了和母亲有关的事情,蒋中正都会在日记上记下对于母亲的思念。
可能还会伴着几滴眼泪,像个孩子一样。
在母亲去世之后,蒋中正便每年清明节都记得回乡祭奠,即便遇上政治危险期,他都不忘——这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是大忌,可对于蒋中正来说,这个有些感情用事的领导人,并不在乎这些。
别人更爱江山更爱美人,他蒋中正更爱母亲。
直到退守台湾之后,他不得不明白一个冷酷的现实——他回不到家了,回不到母亲身边了——这就是成王败寇的残酷权力斗争的结局,他蒋中正必须像个男人一样咽下这个苦果,或许这样惨痛的失败,他才真正的成长起来,他的雷厉风行换来一个不错的结果,但只有他知道,他把悲伤埋在了心底,他叫嚣着反攻大陆,只是像极了一个被抢了糖果的孩子的无理取闹罢了。对于母亲的追思,也转变成为了一种教育,他把母亲遗像供奉室内,每天“亲沐慈恩”;
他在日月潭附近建永久性建筑慈恩塔,除了自己纪念以外,他希望所有的台湾人知道要“恪尽孝道,永怀慈恩”。
慈恩塔于1971年母亲去世50周年竣工,那一年,蒋中正84岁,当年清明节前夕,蒋介石携自己的家属来这里纪念母亲——就像他曾经在故乡祭母一样,他仿佛看到了故乡,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母亲站在自己面前。
或许在那时,先生可以拍着自己的胸脯说道自己做到了,又或者是真正懂得了自己曾经在母亲去世那天自己立得誓言的真谛:
“无论阴历阳历,凡为母亲忌辰之日,不食荤、不动气、不御色,以为终身自惩自戒,冀减不孝之罪于万一。”
【人物】中正天街(五)
“娘希匹,大陆不出兵我出兵!”
1973年,越南在美国的支持下忽然出兵抢夺我国西沙诸岛,那时蒋公与越南都是美国支持的,但面对越南公然的挑衅,一生致力于中国一统的蒋公还是骂出了这句话,那时候的蒋公已经日薄西山,经历了一生的大起大落,也被赶到了东南一隅,但他骨子里依旧是中国人,在领土主权面前,他的责任心并不比谁差,即使有着恼怒美国的风险,但蒋公还是这样说了,而同时,他也并不是一个只说不做的人。
有意思的是,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也是他一生之敌毛泽东一生的最后一战,面对嚣张跋扈的越南,毛泽东在国内外复杂局势面前,果断拍马决定要打西沙要维护中国海洋主权,但尴尬的是,想要打越南,就必须要经过台海——谁都知道,那时候的台湾与大陆关系复杂,台海属于国民党的封锁线内,很多人都在想,这样肯定是要与国民党过招了。
这时候已经放权并且疾病满身的蒋公正在台北官邸休息,但同时也对西沙局势极为关心。当司令部报告说有大陆舰队抵达海峡是否拦截的时候吗,蒋公愤怒的回应道:“都是中国人,这种事情还需要问我吗?西沙是我国的领土你不知道吗?”
于是在蒋军的注视下,东海海军顺利通过台海,而之后的结果也就显而易见了。
实话说,当这两位领袖一致对外的时候,中国还没有输过谁。
蒋公实实在在明白,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无论何时,他都是只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他与大陆,虽然分手,但绝不绝交,他对于中国的爱,不亚于任何一个人,那时候,他知道中国是自己的故乡,有着自己的根,无论地域那里,都有着同样的血脉,同样的文化,他爱国,为此,他可以放弃一切。
于是因此,毛主席还是夸了蒋公一句:
“蒋先生还是讲民族大义的。”
【人物】中正天街(六)
1975年4月5日,先生去世了。
他生前在台湾,最爱去的地方叫做桃园县大溪镇,这里曾经是军事禁地,因此没有遭到了大规模破坏,山清水秀,这里和先生的老家浙江奉化溪口太像太像了。
可能有时候,他就坐在椅子上,看着眼前的美景,心里想着过往——人老了,当知天命的时候,最爱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一生拍成一部电影,一遍一遍的放在脑海里,一遍一遍看,永不厌倦。
他想到了自己的无赖时光,倒在地上不起要糖,趴在地上不起免罚,自由的泡在永不厌景的江南水乡,倾听着自然,肆无忌惮的享受着童年;
他想到了自己的光辉岁月,赫赫有名的蒋委员长,那个站在权力顶峰的男人,可能吧,他也是个有梦想的人,在一切危机都没有浮出水面的时候,渴望成为梦回大唐的书写者;
他想到了自己的一生之敌,用兵如神的毛泽东,那个男人,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在他看来不可能的情况下,完美的击败了他,胜利者到失败者,仅仅一步;
他想到了自己的台湾年华,在最艰难的时光中重新站起来,成为了这个饱受外国占领之辱的国土现代化的奠基人。
他想到了自己的老母亲,那个最能理解最爱自己的人,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她的骄傲,在干了那么多有辱国门的事情之后,他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脸去见她,他也不知道自己的补偿及不及时......
抛开往事的云烟,他的面前出现了无数曾经陪他走过人的身影,有朋友,也有敌人,有长辈,也有孩童,可能有的人只是他车窗前的一个过客,可能也是他床前的挚爱。
他想家了,想回家了,他的眼前最终出现了自己的故乡。
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
走了这么多,他忽然明白,他把故乡当做童年,当做政绩,当做母亲,当做台湾。最终,他把中国——这个年轻的五千岁的国家,当做了自己的故乡,自己的亲人。当他走上政治道路的那刻开始,他就应该明白,自己不可能只是一个打麻将的小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懒汉,他注定是要成大事的,也注定要故乡的。
他想回家,也想没有防备的去吃一顿团圆饭,一顿饺子,和家人一起吃月饼,一起赏月。
他想家了,也想谈一场浪漫的自由的爱情,也想去体验体验学生生涯,也想......
他想回家,永远的躺在妈妈的怀里,当个听话的孩子。
他想家了,他也想看看爸爸,他也想看看爸爸。
可能,他也读过余光中的乡愁,可能,他要不无数乡愁的人,更加乡愁,
“棺不落地,暂厝慈湖,等时机成熟了再归葬大陆。”
终于,他放下了,因此释怀了,这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终于去见上帝了,这个国父的继承者,终于要见孙中山了。
这是他最后的梦想——他的一生那么多的梦想都没有实现,这个能吗?
身腐骨碎存长志,浮馆依旧伴乡思。
【人物】中正天街(七)
这是一段神奇的路。
从他败走台湾以后,他的路就不是用来走了,而是思念的,成长的。
不一会儿,我就泪流满面了。
“宝贝儿,到家了,快下车!”
父亲的呼声叫醒了我,我看见了站在车下的爸爸妈妈,看见了处在车上方的家。
拭干了眼泪,我又露出了微笑,背上书包,千篇一律的开门迈步。
忽然感觉有那么灵光乍现,空气都变得甜了。
看着眼前的一切。
忽然明白。
什么是爱。